【老照片,老故事】我的工厂,我的青春——献给曾经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产业工人

【老照片,老故事】我的工厂,我的青春——献给曾经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产业工人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工业文化沧桑厚重。而博山区的山头镇,则是一个以陶瓷为支柱的工业重镇。我生在山头,上学在山头,参加工作也在山头。

1979 年 6 月的一天,博山建筑陶瓷厂劳资科的韦会兴师傅来到我居住的河北东村矾沟街 111 号于家大院,给我送来了入厂通知书。三天后我去该厂劳资科报到,从此,结束了悠闲的学生生活,成为一名工人,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工厂一角

那时的工人,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可以享受退休、福利分房、发粮票吃供应、看病不花钱。

一个人参加工作,对家庭来说是一件庆幸的事,这意味着增加了家庭收入。对一个人来说,一生有了依靠。可以说,只要进了工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有工厂负责。所以工人的身份还是令人羡慕的。

车间一角

我们博山建筑陶瓷厂创建于 1951 年,时称山东省淄博新建瓦厂,是博山区第一个地方国营生产砖瓦的工厂。1961 年改为博山神头瓦厂, 1977 年改为博山建筑陶瓷厂。砖瓦厂全是力气活,劳动强度高,厂房破旧。尤其缸瓦车间,工作环境极差。

我知道自己瘦弱的身体根本适应不了那繁重的体力劳动,从接到入厂通知那天开始,我几乎天天无精打采,心情十分沉重。那时社会上统一招工,没有关系很难分配到工作轻松的企业。

你如果不服从分配,呆在家里,就成为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而这样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即便是个体户挣钱多,在社会上也是没有地位的,年轻人到工厂参加工作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硬着头皮走进工厂,在刚建成的职工大会议室里,我们 20 多人一起学习厂规厂纪,并参观了工厂。只见缸瓦车间,黑通通的,到处粉尘飞扬。每个员工带着口罩和手套不停的工作着。看着一片片的缸瓦挤压出来,再装到晾晒车上。

一位老工人说,最早的时候,要用脚踩着黄土和泥,然后把泥重重地朝瓦模子摔去。全是手工,劳动强度极大。听着这些,我的内心更加煎熬难忍。

缸瓦工序
缸瓦工序
缸瓦工序

还好,我被分配到锦砖车间,这是工厂的新产品,正在试验阶段,这算是好工作了。生产锦砖的原料中含有石英,长期吸入就有可能得矽肺病,所以我们夏天也要带口罩、戴手套干活。

当时我们这种有粉尘的工种,每天都有两角钱的粉尘保健费。别小看这二角钱的粉尘补助,在当时就是一个人一天的菜钱。许多人都愿意干这种有粉尘的特殊工种,希望增加一点收入。

试验阶段的工作很零碎,好多工序都要干,每天干的活儿都不一样。第一道工序是把大块的原料用大碾压碎,然后装入球磨机,研成泥浆,再把泥浆放到地炉炕上干燥成块,然后我们再用塑料管子压成粉状的坯料,最后用压砖机压成锦砖,装入匣钵,用隧道窑烧成。

机修工序
机修工序
球磨工序
粉料工序
成型工序
成型工序
成型工序
成型工序
成型工序

记得有一次,我们翻修原料干燥房的地炉炕,正直酷暑,地炉炕的煤灰漫天飞扬,半天下来,我们整个人都成了黑的,脸上只有一道道汗水流下的地方才露出皮肤,那劳动环境、那劳动强度,是不可想象的苦。这对刚从学校出来的我来说,真是难以接受。第一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干活,真正尝到人生的艰辛。

在车间干活,上班要更衣,下班要洗澡,上下班要穿不同的衣服。我们的更衣室是潮湿狭窄的土坯房,七八个人挤在一起换衣服。更衣箱是自己找几块木板钉起来的箱子,专门存放自己上下班穿的干净衣服。只要看看我们满身污秽的工作服,就知道我们的工作环境是多么恶劣了。

转眼到了冬天,我们车间也从实验阶段转为小批量生产阶段,工作正常了,开始上 “三八班”,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有一次,我们从球磨机里往外放泥浆,由于管子很细,在冬天的室外很容易冻住,需要不断地往管子上浇热水。我和秦师傅两个人来来回回去二百多米远的锅炉房提热水,本来半小时的活儿干了两个多小时。外面穿着棉袄,内衣却被汗水湿透,冷风吹来,全身冰凉。放完泥浆,再冲洗吸铁槽。五米长的吸铁槽,这边倒上热水,那边就结冰了,真是冰冻三尺。我的衣袖、裤脚全部湿透,双手冻得麻木,主任还嫌我们干得慢。忽冷忽热的干了一天活,回家后我就发起了高烧,不能起床上班。但平时只要不是大病,都要坚持上班,以免影响年终奖金。

1980 年春节,车间安排我到釉面砖车间喷釉工序去替班,大年初一上中班。正好,这天下午三点三十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共同举办 “听众喜爱的十五首歌曲” 评选活动公布结果。

这次评选活动,在全国听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我和很多朋友也参加了这次评选活动。为了第一时间知道评选结果,我就带着一台上海生产的凯歌牌便携式收音机上班。正当我听的带劲的时候,车间主任过来大声嚷嚷 “上班还听收音机,这是违反劳动纪律”。说完,就没收了我的收音机。我很胆小,主动承认错误,班长孙兆生再三向主任讲情,车间主任才把收音机还给我。我的 “凯歌牌” 半导体收音机价格 40 多元,是一个多月的工资。四个波段,收音效果和音质都非常好。我和弟弟天天抱着它听音乐、听刘兰芳评书,那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我们博山地区有正月初二看望丈母娘的习俗,大年初二,烧成班几个小伙都要去看望丈母娘,车间人员紧张。领导让我去烧成工序替班。我们厂烧成工序是有技术的工种,有高温保健费,冬天在窑炉旁工作,穿着单衣照样出汗。煤炭燃烧变成炉渣,三四小时就要从炉坑里挖一次,再用独轮车推到垃圾厂,我就是负责这个工作。交接班后,一开始没事干,与师傅们也不熟悉,他们就让我到外面玩一会儿。不一会,炉渣要外运,他们却找不到我了。

这时,碰巧车间的梁主任来查岗,大家正着急的时候,我回来了,连忙装车往外推。我从没推过这样的独轮车,平路上就晃晃悠悠,推了大约 200 米,快到垃圾场的时候要上一个陡坡,我一用力,车轮碰到一块碎石,“哗啦” 一声车子歪倒了,炉灰撒了一地。夜晚,整个厂子不见一人,没有人给我帮忙,只好自己回去拿一张掀,把炉渣灰重新装到车子里,再让一位工友帮着我拉上陡坡。由于这次脱岗的问题,我的入团申请就没有批下来。

烧成工序
烧成工序
拣选工序
拣选工序
拣选工序
研究产品质量

那个时候,刚刚兴起发奖金,而且我们厂效益好,每年要两次评选先进,总结表彰。我们厂除了有月奖外,还有半年奖、年终奖等等。

厂里下达评选条件后,各车间、科室、班组开始评选。一般奖项有先进个人、先进班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分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是 15 元、10 元、5 元,大家都不愿意要三等奖。所以,每当评选的时候,就难为了大家。其实,人们不是在乎 5 元钱的事,主要是 “面子” 的问题。先进班组虽然只是发一个相框,但人们还是很在乎荣誉的,身在先进班组,不仅有一种自豪感,还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通过评比的确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工作;当然,也会有人计较奖金本身的。

先进集体 面砖车间
先进集体 缸瓦车间
先进班组 砖机一班
先进集体 缸瓦车间
先进班组 喷油班
学雷锋先进小组

“一个精神空虚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一个没有荣誉感的民族是一个堕落的民族”。可以说,荣耀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奋进,呼唤我们拼搏。

当年,大家都把奖状张贴在家里的墙上,十分光荣。如今,人们的荣誉感淡化了,更看重的是物质奖励。那个时候国家重视教育,不承认我们以前的初中、高中学历,要求我们重新考。因此,各种夜校总是挤满了人。

不仅如此,我们年轻人更是积极要求进步,按时参加党团员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我们几个人下了班,跑到神头小学为学生理发;车间团支部也组织我们为工厂清扫垃圾,修旧利废,搜集废钢材。急生产所急,想生产所想;从不不计较报酬,感到义务劳动光荣;工会还经常为工人提供各种免费的学习机会,鼓励职工学技术、学业务。

学雷锋做好事,职工李慧琴照顾孤寡老人
釉面砖车间原料班在学习

每到重大节日,厂里都非常重视,举办各种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以及黑板报比赛等等,工厂充满了勃勃生机,也充满了凝聚力。

人人都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新一辈的自豪感,都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的劲头。那时,人们没有太多的欲望,每天过得都很开心。

1984 年我厂庆祝建国 35 周年文艺演出
1985 年在职工餐厅举办舞会
1986 年职工在工厂会议室观看文艺节目
1987 年工厂乐队在厂会议室演奏《学习雷锋好榜样》
食堂技术练兵
食堂技术练兵
拔河比赛
接力赛,山头中学
篮球比赛
长跑比赛
自行车慢赛
女子乒乓球比赛

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家用电器大量进口,让我无限向往。对于我这样的音乐爱好者来说,盒式录音机最令我痴迷,不仅能够播放清晰的声音,而且能够把自己的声音录制进去,真是让我们惊叹。原来只有专业团体才能办到的事情,如今我们个人也有能力享受到这种待遇。特别是邓丽君、徐小凤等港台歌星的流行歌曲更是风靡大江南北,我们的大脑一下子被这些新鲜的精神食粮充满,无时无刻都对新生事物充满了憧憬与渴求。港台地区不再遥远,外国的精神与物质也不再神秘。

1984 年我购买了四喇叭立体声录音机,真的有一种进入了新时代的感觉,我们小时候憧憬的美好生活如期到来。所以,“改革开放” 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能够买到进口的家用电器。那时候,年轻人中谁有一台录音机会让人艳羡不已,太阳镜,喇叭裤是青年人的追求。

我们青年人虽然喜欢新鲜事物,可是老工人、老干部,却看不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所作所为。我为广播室录制了一些港台轻音乐,在厂里播放,遭到他们的不满,说是靡靡之音。不久,国家也开始反对精神污染。厂领导认为邓丽君的歌曲就是精神污染,而且,不让穿 “鸡腿裤”、喇叭裤、高跟鞋,不让留长发等等。曾经有一阵厂领导每天在厂门口,拿着剪子、理发刀和钢锯,只要发现喇叭裤就剪开,给长发者剪成小平头,把高跟鞋锯成坡跟鞋。现在想起来感觉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可笑。

1983 年,南京电影制片厂来我们山东博山区拍摄《一路顺风》电影,需要群众演员。淄博市工人文化宫的邹光华老师让我召集 5、6 个文艺骨干。那天快下班时,供应科值班的李同和师傅匆忙跑来要我接电话当时,我们厂的供销科只有一部电话。接到这个电话,我异常高兴,别说当演员,就是见识一下拍电影的场面,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情。那个时候,家庭没有电话,我只好骑着自行车到处找人。厂里文艺宣传队的几位朋友听说要拍电影,非常愿意参加,可是还要上班,没有时间,有几个人宁可旷工也要去拍电影。

次日清晨,我们随剧组人员乘坐一辆豪华中巴来到北博山的西高村。导演安排我们在中景位置搬运玉米,远景是村民从山下往村里搬运玉米,前景就是影片主角的表演,整个场面反映的是秋天的丰收景象。 我们站在茅草房前与导演拍了一张合影,我们大都脚穿 “压底鞋”,就是那种布帮的塑料底鞋,一派 “城镇气”。而导演的鸭舌帽、变色太阳镜、军大衣、皮鞋则彰显着大城市人的派头。那时,我们每月工资只有 30 多元,拍电影每人每天却有 5 元补助,几乎是我们一个月的奖金,大家高兴极了。

我们光顾了高兴,却忘记有的人没有请假,影响了工厂的生产。最后责任都推到我身上,这下可麻烦了,旷工在那个时候是要处罚的。为了这事,党委书记在厂全体管理人员会议上批评我,令我狼狈不堪。这真是一段令人 “难忘” 的记忆啊。

八十年代,我们工厂被国家列为国内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其中三砖(釉面砖、外墙砖、铺地砖)产量 2400 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三位,被誉为 “南有佛山、北有唐山,中有博山(淄博)” 的三山之一,成为全国三大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之一。我们厂的釉面砖产品异常畅销,为了扩大生产,厂里年年招收新工人。

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管理机构也越来越庞大,人浮于事,都在做表面文章。效率低,费用大,辅助人员越来越多,一线工人越来越少;而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分配不公等现象,并没有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反而造成了部分人的不满。他们开始消极怠工,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成吨的原料从下水道流出。烧成温度达不到标准,造成产、质量下降,以此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

而这时,许多乡镇企业突飞猛进,迅速崛起,凭借他们灵活的经营方式,开始冲击国营企业。就这样,由于我们工厂产品老化、管理混乱、决策失误等原因,出现了连年亏损,以至于银行不再贷款,工人发不出工资,生产停工,工人下岗。最终于 1997 年 9 月 2 日宣告破产,一个好端端的企业突然就消失了。我们工厂一千多人下岗失业,我与妻子都在其中,生活没有来源,精神压力难以承受。好多人以泪洗面,一下子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可以说我们是体制改革的受害者,20 余年的下岗压力给职工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接踵而来的是英年早逝,或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这些不幸和苦难对我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时,我们到处找工作,受到歧视,忍辱负重,失去了曾有的工人阶级骄傲和尊严。先不说工人的处境,就是厂里的中层干部也都是走投无路。因此,组织科长在公园门口卖儿童玩具;宣传科长推着自行车在街头上卖煎饼;还有卖粽子的等等。特别是有一位副厂长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只好哀求到我们厂下岗职工自己办的陶瓷厂去打工,被下属管理,想必心里一定五味杂陈。试想,这些领导级别的人在街头上摆设小摊,或给人家打工,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啊,这是外人所体会不到的。

身为下岗职工,深深感受到了失业的悲痛,同时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优越。我的几位同事,也凭借自己的才能事业有成,经营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像大多数工人一样,我的全部青春岁月都是在工厂度过的,回首这段岁月,感慨万千。作为产业工人中的一员,我为能够为振兴淄博工业贡献一己之力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在历史变革中被时代淘汰感到忧伤。

我们这一代工人,大都普普通通,默默无闻,但是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工人,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文:丁春林)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影像 » 【老照片,老故事】我的工厂,我的青春——献给曾经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