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围 2020 年蔡司摄影奖,他在 “日常” 中发现 “非常”
近日,主题为 “超越视界-发现”(Seeing Beyond-Discoveries)的 2020 年蔡司摄影大赛公布结果。中国摄影师王攀凭借作品《如父如山》(Like a father like a mountain)入围该奖项。

对摄影师王攀来说,大秦岭不仅是一座山脉,更像是一位父亲的轮廓。
他以儿时与父亲去秦岭时的模糊记忆为线索,在父亲去世三十多年后,自己也成为父亲的那一年,开始走向大秦岭,重返那座被称为 “父亲山” 的山脉,用三年多的时间拍摄了这座占据内心的 “大山”。
对话王攀
采访者:为什么拍摄《大秦岭》这组作品?
王攀: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大秦岭。狭义的秦岭指的是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广义的大秦岭,西起青甘,东至豫鄂,北望长安,南接川渝。
我成长于于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骊山脚下与渭河之间。记得幼年时曾好奇追问过长辈们,这座山的两端究竟在哪儿?但是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因为他们始终没能走过秦岭所在的范围。
在我离开老家——西安市临潼区以前,背靠着身后的一座大山,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片天,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省会西安,始终没能走出秦岭所在的范围,更别提绵延 1600 公里的大秦岭。
想要了解大秦岭是拍摄这个项目的起因,而真正付诸行动是源于对父亲与日俱增的怀念,我的父亲是在我五岁时便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我残存的记忆里,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秦岭走亲访友的画面片段一直在我心底不断闪现。
在父亲过世后的三十多年后,在我也成为父亲的那一年,想要立即动身拍摄的愿望特别强烈,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但也从想过有一天我会如此想要深入秦岭试着去了解它。
采访者:拍摄时的着重点是什么?
王攀:拍摄 “大秦岭” 这个项目使我有机会深入大秦岭,走向了这座大山的两端,在旅途中想起了很多童年的往事,也将曾经消散的童年往事逐渐捡拾回来,重新审视自我的同时,也在试图发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一边游走,一边收集散落在大秦岭之间的美好,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一束光,一张脸,一个瞬间,一个转角…..
采访者:这个选题想要传递给观众哪些情绪?
王攀:“大秦岭” 只是一个视觉的切入点,探讨的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拍摄这个选题时,我几乎没受到过 “观众” 因素的影响,完全遵循内心的感受,能进入视线的都是能在一瞬间击中内心的画面。
这是一个完全私人的选题,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模糊了具象的事物和面部,可以说跟 “观众” 无关,但又处处与 “观众” 有关,因为都是些司空见惯的人物和场景,一些不必留意的日常,如果能被情绪所代入,便可以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除了《大秦岭》系列,王攀还完成了许多组用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的专题项目。
2010 年前后,还在媒体工作的他开始选择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想着 “跟过去的自己决裂,放弃之前在个人项目创作时的技术,抹去程式化的痕迹,希望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表达自己的语言”。
此后近 10 年,他陆续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完成了《在人间》《小城系列》《大秦岭》《渭水泱泱》《小镇系列》等多个专题拍摄项目。

采访者:你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完成过多个专题项目,它们之间是否有一条主线,或者说你在创作个人项目时,有没有哪些普遍关注的主题?
王攀:《在人间》的前身是《呼吸间》,也是我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的开始,从根本上与一直习惯使用的 135 画幅相机做了视觉上的划分,一切回归到传统相机的 “慢”,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张底片,从现实中剥离浮躁,回避过去从事新闻摄影时所要求的瞬间感,去掉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另外,只用一只定焦镜头的拍摄习惯也使得我在拍摄时多了更多走位和思考的空间。
我的作品中并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场景,自己一直坚持以原乡的情感不断地回到故土行走、拍摄。我并不回避谈论这一点,并且坚持这么做。思念故乡并没有错,所以作品一切从我的故乡 “临潼” 为原点展开,在表达个人情感与乡土关系的同时,记录正在发展变革的当下,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力求在 “日常” 中发现 “非常”。
从《小城系列》开始,《大秦岭》《渭水泱泱》《小镇系列》等几个项目的拍摄都延续了这一点,在 “慢” 的同时,尽可能 “平淡”。


采访者:为什么会选择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创作这些作品?
王攀:因为有胶片情怀,割舍不下胶卷。但最主要原因是前些年中画幅数码相机的售价太过昂贵,而且不便于街头拍摄,对焦、存储都没有胶片来的快捷。
还有一点,我不喜欢在拍摄现场回看照片,不想因为回看而错失画面和其他有可能拍到画面的机会,希望拍摄过程尽可能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在我看来,相机就是摄影师的视觉延伸。选择不同的相机要看适合表现的题材,要考虑拍摄照片的用图,还要考虑将来需要输出什么样的品质,甚至印刷出版展览的效果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跟便宜贵贱没什么关系,而且选择相机也要看拍摄的题材是否适用,以及选择彩色胶卷还是黑白胶卷,选择何种画幅比例。

采访者:在你看来,在创作中,选择不同的相机对于摄影师来说有哪些影响?
王攀:我是用过好几款之后才遇到适合自己的相机。开始时,我用腰屏取景的中画幅相机 Pentacon Six TL,那时用惯了 135 相机的取景对焦,会觉得这个也太慢了吧,虽然这款机器出片相当锐利,但感觉还是挺笨重,时间长了颈椎也不舒服。
后来,我又接触到中画幅旁轴相机玛米亚 6,它和 135 相机拍摄取景方式一样,6×6 画幅也不用考虑拍横竖比例,可以专注拍摄,所以用了好几年,有了《呼吸间》。
但因为 6×6 画幅照片在刊物排版时不太好排,考虑到商业拍摄偶尔会用到中画幅胶片,所以更换了现在一直在用的中画幅旁轴相机玛米亚 7 II+65mm F4 镜头,比较顺手,在街头拍摄也不会太惹眼,没有太强烈的侵略感。
现在外出,我还会随身带一台雅西卡 124G 当作备用机,但用到的机会不多。


采访者:什么样的场景会更吸引你去记录?你如何定义自己的拍摄风格?
王攀: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满隐喻的非常态画面会更吸引我。魔幻现实的开放性叙事画面具备多层次阅读空间,我不关注单一事件,而是拍摄由个人主观思想构成的故事内容,寻找易被忽视而终将消失的。
我希望观者能从我的作品中读出不同的信息,因而,我并没有限定某一种摄影风格来约束自己,只讲 “平淡” 贯穿始终,力求在摄影门类中融会贯通一种属于自己的视觉表达语言,可以不高级,但不能落俗套。


采访者:一般来说,拍摄一部作品,您如何选题、跟进和完成?
王攀:我的选题要靠兴趣点支撑,否则难以坚持关注。
一旦确定拍摄主题,我会从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等不同纬度去考量选题是否具备拍摄价值以及后期传播价值,可操控执行的空间有多大,并寻找网络上现有的视觉参考,整理出拍摄内容,以及需要关注的点,找出关键词来勾勒一篇稿件的布局。
这样,就能做到在任何陌生的城市和空间不至于空手而归,都有东西可拍。


采访者:对于专题拍摄而言,在你看来,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王攀:故事的讲述者必须具备叙事能力,知道该如何控制节奏,营造氛围,从选题、拍摄、编辑,到最后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都应该清楚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式,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方法。只有深度了解选题,才能无限地接近核心内容,拍摄到决定性画面。
我一般采用散点式拍摄刻画人物群像,表现环境与人物主体的关系,从而表现情绪和氛围,即用多个点去呈现一个面。而这样的工作积累要得益于之前 17 年的新闻媒体工作阅历和视觉训练,在短时间内抓住一座城市的脉搏、个体的内核。

(本文部分节选自《摄影世界》2019 年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