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11 日,这个江南古镇值得关注!
“从帆船竹筏,菱藕鱼虾,到木石津梁以至两岸树林、行人、街坊,没有不是被水波荡漾着,被波光亮晶晶地闪耀,并似从三棱镜中,折射出虹彩来的。”
著名作家、诗人徐迟在长篇自传《江南小镇》中,用了 66 个 “水晶晶”,为故乡浙江南浔作了形象的注释。
太湖之滨,千古名镇,水乡南浔,历来就不乏赞美与吆喝。
它犹如宣纸上的水墨画,浓淡相宜;但更打动人心的,还是这片清丽的水土上孕育出来的灵动而婉约的文化韵味。
南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书香绵延,人杰地灵。近代南浔曾先后涌现一批 “因丝发家” 的商贾世族,他们被后世称为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
这些丝商,既善于创造财富,又重视传承文化。他们的家族逐渐铸就了 “崇文重教”“信义向善” 的本土风貌,孕育出了 “坚守正道”“敢闯进取” 的精神内涵。这些家族传承的家风家训,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影响。
比如,清末南浔首富刘镛的曾孙女刘世鏣曾回忆道——“父亲给我的铅笔,都是他画剩下来的。还要套一个套子,削到不能用了才能扔掉。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勤俭下来的。”
但这个要求子孙勤俭持家的家族,在二十世纪初豪掷十万金,兴建了近代中国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而且祖祖辈辈延续了爱书、藏书、刻书、读书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捐资助学,兴办各类少年宫、英语夜校等,还举办各类中外学术研讨会。

这样拥有优良家风传统的家族,只是南浔众多好家风范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浔弘扬以优良家风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 “最美家风+” 活动,通过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乡风、企风、校风、政风建设,家风孝善好家庭、乡风和谐好村庄、企风诚信好公司、校风淳厚好学堂、政风清德好班子,已成南浔品牌。
优秀传统文化,正通过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当地人的血脉中,成为延续地域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
6 月 11 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新华每日电讯主办的,以 “小家大家国家坚守传承发展” 为主题的《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南浔案例分享暨中华老字号家风传承活动》在浙江南浔启动。
会上,嘉宾们将以南浔作为样本,交流、总结、推广以家风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共同浸润和滋养社会风尚。届时,我们将进行详细报道,敬请关注!(图片由南浔提供)
(推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