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聚焦于中国河流的 “东流不作西归水” 摄影展在塞纳河畔的瑞米耶日修道院举行,展示了 13 位当代摄影师对中国河流的视觉观察。
从中国传统国画的传承,至那些桃源乡般的景色在时间的长河中浮沉反复到现今加速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 视觉上的叙事唤起我们对江河大川的记忆。从过去的 20 年中形成一股与河流共生的灵感源泉,且持续吸引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们。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有 : 杨泳梁、塔可、骆丹、秋麦、爱德华·伯汀斯基、庄辉、陈秋林、木格、刘珂、贾樟柯、张晓、陈荣辉、张克纯。
展览以 13 位艺术家拍摄的有关中国河流的作品为主轴,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展开摄影与时间的探讨。此次展览将围绕三个部分展开:
景观与沉思
与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国最大河流相关的神话传说启发了许多中国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在创作上的灵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江川河流是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元素。山水常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笔墨演绎,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传统古典画家和中国初期摄影的续写和传承之下,今天的艺术家们从传统的仪式感和文字中汲取灵感,拍摄着中国当代的河流景观。画面里人们凝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运动,与自然并肩通行,一切都充满宁静。
河流,见证历史的加速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是 20 世纪下半叶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正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并对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三峡大坝这项庞大的人类工程是在 1994 年 – 2009 年期间,根据毛泽东在 1950 年代提出的想法建造的。重庆是一个拥有 3200 万人口(其中 70% 为农村人口)的城市,作为三峡大坝附近的城市,受益于大坝的建设,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和商业中心。顺沿长江流域,摄影师们记录了工业化进程对中国景观,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河流的故事
这是神话、诗歌、历史的交汇处,河流强烈的视觉力量推动着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并唤起了他们的感知力。由小说引发的启蒙之旅到肉体的感知,在混沌中感知和寻觅美的存在与意义。河流多是自传体小说的构成骨架,抑或是在现实世界中滋养出抽象的作品: 身份认同,历史和景观的迷思。它的色彩与轮廓似乎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不经意间显现在那些被滞留与幽魅的地方,使得那些河流的图像演化为超现实主义的诗歌。人为影响下异化的自然景观与河流的静态影像在这浮光掠影间共生。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东流不作西归水——摄影师的中国河流观察”,展览由零零构思,并与黎静 (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前联合艺术总监、门艺文化公司联合创始人) 共同策划,此展览作为 2020 年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项目之一,在瑞米耶日修道院举行。
该项目由 Doors 门艺文化事务监制,同时感谢滨海塞纳省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
同时,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艺术文化活动(讲座,艺术家见面会、儿童工作坊)也将于 2020 年秋季举行,于 10 月 2 日至 10 月 22 日在塞纳滨海省的 Terres de Paroles 文学艺术节上特别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