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桥” 作品创作过程与解析

“安澜桥” 作品创作过程与解析

图并文=郑泽婍

拍摄器材:索尼 A7M3 机身 SEL50F14Z 镜头

创作背景:

安澜桥是浙江湖州市菱湖镇的一座古桥。在民国时期,曾经由我太爷爷负责修建,三代人都在这座桥,这个小镇生活。

曾经安澜桥是菱湖镇的中心,丝厂的大门就在桥对面。如今从我父亲这一代开始便离开了这座小镇,只有每逢清明才来镇上,她也便成了我记忆中的地方。

安澜桥是菱湖历史的见证者。镇里有了可以通车的桥,有了新的居民区和商业中心。丝厂原有的大门也被封了起来,打开了面向公路的大门。安澜桥依旧坐落在那,却许久都没有一人从那走过。

创作过程:

《安澜桥》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对父亲口中家族记忆的寻找。从太爷爷重建的安澜桥为情感载物,重拾关于民国到现在的情感碎片。在创作过程中,以安澜桥及个人记忆为线索,来重访菱湖镇。

早期的准备工作中,对周围居民和亲戚做了许多访问。调查了关于安澜桥在市文物保护单位里的资料记载,也从菱湖镇这个角度,寻找一些文献类资料。

由于原计划创作时间受疫情影响,创作手段以纪实为主。画面表达上避开人,以景物为主,更纯粹地表达作品情绪。从客观画面中,景物的信息表达更为直接,历史信息也更为明确。从摄影师编辑的画面来看,又是极为感性的,对于这片土地的感受是深沉却又陌生的创作工具上,为了更好地表达个人主观角度,我选用的是索尼 A7M3 机身搭载 SEL50F14Z 镜头。

创作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边走边拍,微单可以减轻体力上的负担。选择 SEL50F14Z 的镜头,取景画面会较为接近于人眼视角。定焦镜头可以让拍摄过程中拍摄更为严谨,限制焦距有利于更好的思考画面。SonyA7M3 相机在之前拍摄视频用得比较多,这次用它拍摄平面作品发现,操作界面很方便,并且索尼画面的颜色处理是优于市面上其他的微单产品的。

菱湖镇曾经都是水路,去市区得去码头坐船。现在河都被填了公路,客运的码头也荒废了。从市区去菱湖只能通过公路。新农村的建设,一路上周边的景观建设特别好,好得有些不真实,与原本的池塘格格不入。所以将快门放慢,加上车的速度来虚化画面。(图 1)镇上现在的商业中心和居民区围绕着汽车站而建。小镇入口有一个新建的文化公园,有着鱼米之乡的建筑。(图 2)

图 1 市区到菱湖镇的路上
图 2 菱湖镇新建的公园

丝绸厂和化工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菱湖的很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太爷爷和爷爷都参与了最开始的建设。丝绸厂那一块地原本是祖上的产业。镇上大部分人的工作,包括我家人都与这两个工厂密不可分。

原本的丝绸厂的大门在安澜桥对面,那时,那里是镇中心。(图 3)大门被封了很多年了。(图 4)丝绸厂现在没有了曾经的繁华,后院的水塔因为藤蔓成了当地的景点。爬上水塔可以看到菱湖的老城区。(图 5)

图 3 丝绸厂以前的大门,门外就是安澜桥
图 4 十几年前的封条
图 5 丝绸厂的水塔

安澜桥存在了数百年,曾经是步行河两岸的唯一通道。那时菱湖现在的道路都是水路,百姓出行大多用船。建国后,基础设施发展起来,百姓对安澜桥依赖性依旧极高,现在桥的一侧留着连通两岸的管道运输。(图 6)桥的最高处有一整块巨石雕刻的地砖,现在已经看不清雕刻的内容,据说是文革时期被砸了。(图 7)如今居民的生活区已经迁移,其中一边已经遍地荒草。(图 8)

图 6 安澜桥和废弃的水管
图 7 安澜桥最高处的浮雕
图 8 桥的另一边,已经废弃了

安澜桥周围现在是老城区。(图 9 图 10)曾经三代人生活的租屋也在附近,现在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了。(图 11 图 12)

图 9 老居民区
图 10 街道口的封条
图 11 坍塌的祖屋养了邻居的花
图 12 透过窗外看到的红镜子

现在每年只有清明的时候,生活在各地的大家会聚在一起。(图 13 图 14)

图 13 鱼塘和码头
图 14 带来的假花

总结:

索尼 A7M3 在这次创作中的使用感受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结合 SEL50F14Z 的镜头,画质及色彩均表现不俗,因此在后期处理时,没有对画面色调做过多的调整。使其更接近现实,又带有情绪颜色。这个镜头在较大光圈的情况下,呈现的景深及画质表现得很好。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场景以物为主体的画面,景深的前后关系处理得很有细节,色富有层次。在一些较为鲜艳的颜色,更贴近真实,后期的处理空间也较大。在大场景的表现中,画面细节层次丰富,较为出色。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安澜桥” 作品创作过程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