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粮液扶贫故事汇
故事一:兴文县毛村村民易芳容:“建在家门口的 ‘扶贫车间’ 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想到不富裕的家中有 4 个正值学龄的孩子需要供养,兴文县共乐镇毛村村民易芳容满面愁容。省定贫困县兴文县地处乌蒙山区,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易芳容既没办法出远门打工,在家里也只能靠种粮食和打零工赚点基本的生活费。
2015 年开始,五粮液对口帮扶兴文县,多措并举抓好帮扶工作,还直接把 “扶贫车间” 建在村上,让当地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增收。
“扶贫车间” 的出现让易芳容一家彻底摆脱了生活上的困境。她在车间上班,主要从事缝纫工作,每个月至少能挣到 1800 元。“人均月收入在 1800 到 3000 元之间,年收入至少能超过 21600 元。按照脱贫标准,一人就业就能实现一个四口之家脱贫。” 毛村第一书记郭素彬即欣喜又欣慰。
这个建在易芳容家门口的 “生产车间”,利用村里闲置的公用房屋建造,五粮液提供技术培训、管理服务和订单支持,企业先后派出 10 余名技术管理人员驻村指导,培训贫困学员 200 余人,帮助群众就近就业。据介绍,在兴文县玉屏镇九角村、共乐镇新阳村等贫困村建设 “扶贫车间”,已帮助 500 余人就近就业。
产业帮扶是贫困户长久脱贫的精准之策,也是拔 “穷根” 之举。五粮液通过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打造 “扶贫车间”,创新探索扶贫模式,有效填补当地产业发展底子薄的短板,激活当地致富活力。
故事二:五粮液扶贫队员朱奎:“扶贫既要富 ‘口袋’ 更要富 ‘脑袋’”
告别亲人朋友,2018 年 6 月 30 日,作为五粮液对口扶贫 “尖兵队伍” 的一员,朱奎被选派到四川宜宾兴文县青山岩村驻点扶贫。当时,青山岩村普遍资源匮乏、产业单一,462 户村民中,有 89 户是贫困户,贫困人口比例超过 20%。
朱奎入村后没有第一时间就大刀阔斧的上马干,而是先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持续调研,看人、看房、看吃穿,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盼……虽然人晒得更黑了,也更瘦了,但却找出了当地贫困的 “病根”,抓住了扶贫脱困的 “牛鼻子”。
村子基础设施差,客观上村民致富乏力,主观上更对于致富没有信心,“等、靠、要” 的精神贫困现象明显。
如何做到富 “口袋” 更富 “脑袋”?朱奎主抓 “志智双扶”,脱贫还需靠 “内力”,他积极向村民宣传立志、立身、立行的观念。同时,把政策资源从撒网式投入变为靶向管控,积极争取惠民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引入好的项目。目前,青山岩村所在的兴文县已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也越来越有干劲!
朱奎是五粮液扶贫队伍的一个缩影。如今,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为脱贫攻坚领导组组长,五粮液已经建立起领导抓总、分管领导抓细、部门统筹、党组织和干部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 “指挥部+参谋室+作战队” 的 “三位一体” 扶贫组织架构,企业高质量发展与脱贫攻坚 “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同频共振。
故事三:珠海客商杨志强:“这里的香菇品质比其他地方更好。”
从上游的粮食原料种植,到中游加工酿造,再到下游的营销推广服务,产业链长、产业跨度大是五粮液做好扶贫工作的独特优势。
基于此,依托主业建设的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的鲜活案例。
“这里的香菇品质比其他地方更好。” 今年 4 月下旬,珠海客商杨志强再次来到理塘上马岩香菇产业示范基地,采购刚刚上市的香菇。理塘县平均海拔 4300 米,素有 “天空之城” 的美誉,这里生产的香菇无公害、无污染、品质好,深受粤港澳地区消费者的喜爱,价格也比同类产品高出很多。
理塘香菇产业示范基地是由五粮液捐赠 300 万元,整合 1600 余万元助力打造,融种植加工与深度体验于一体,占地 42 亩,产业基地年生产香菇 70 万袋,木耳 30 万棒,产值 1500 万元,提供就业岗位 80 余个,向群众分红 150 余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 2 万元以上。
五粮液再向前一步,以企业经营理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兴文县打造种养搭配、产业融合的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纸浆竹为主,发展竹石盆景、林下种养殖业等辅助产业,股权量化分红 10 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 8000 元以上。
(推广)
(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