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影】纪实摄影的街拍影调

【大师谈影】纪实摄影的街拍影调

本期嘉宾

黄一鸣,纪实摄影家

近些年来,街拍成为一种风尚,街头摄影也成为纪实摄影类别中最火的拍摄项目之一。不少纪实摄影爱好者和有街拍情结的摄影师们都纷纷走上街头抓拍那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趣的人物、生动的场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获得一幅幅难能可贵的街拍影调纪实摄影作品。

早期的省会海口,交通不便,进城主要靠三轮车代步,各式各样的三轮车大行其道,给城区交通造成很大混乱。1988 年

说起街头影调摄影作品,我脑子里闪现出许多经典之作。纵观世界摄影史,摄影师通过街拍获得许许多多经典摄影作品:美国摄影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的《终点站》,阿尔弗莱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拍摄于二战结束时期的《胜利之吻》,法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的《市政厅广场前的爱吻》,以及日本著名摄影家森山大道的系列街拍作品,等等。

森山大道说:“能直接冲击我大脑的大部分事物,其实就遍布在街区和道路上。” 当然,街拍的鼻祖应该还要是法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和维利·罗尼(Willy Ronis)。最近上海著名摄影评论家林路出版了一本《街头摄影史》,为街拍摄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才是最好的街头影调。

海口市东湖人才市场,1993 年

街头摄影要有幽默感。很多喜欢街头抓拍的摄影师总会把镜头对准那些具有幽默感的生活景象,这在街头摄影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代表人物有法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杜瓦诺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瞬间。他曾经拍摄过一对夫妇看裸体美女油画的摄影作品——《心不在焉》(1949 年),画面中那位中年绅士的目光妙不可言。杜瓦诺说:“日常生活里的奇妙情景是最动人的,你在街道上不期而遇的事情,哪一个电影导演也不可能给你安排出来。” 前面说到的《市政厅广场前的爱吻》(1950 年),是他最负盛名的一幅作品。

街头摄影要注意光影效果,捕捉不一样的影调。街头摄影也是要注意光影效果的,没有好的光影,有时候会缺少作品的韵味。光是上帝的魔幻之笔,通常情况下,有了奇妙的光线,摄影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布列松有一幅作品叫《门里门外》(1949 年 摄于北京),画面中阳光照耀而形成的光影线条正好突出了画面中的两位人物——门里坐着的富态老板和门外街道上吃着窝窝头、小米粥的雇员,不同人物身份和遭遇形成鲜明对比。摄影大师陈复礼也是很善于用光的人,他早年拍摄的许多街头影像光线运用得非常到位。比如他于 1958 年在泰国街头拍摄的《喜雨》,暴雨中的三轮车夫,构图、影调都相当到位。

海口西湖的演出团,1993 年

街头摄影要抓拍稍纵即逝的瞬间。摄影师在街头捕捉摄影作品,要注意抓拍那些难得的瞬间和转瞬即逝的影像。布列松说:“摄影是摄影家在很短时间内敏感地表现出生活中最重要瞬间的艺术。” 为此,他提出了 “决定性瞬间” 的摄影理论。他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积水的路面》(1932 年摄于巴黎),前景中跳跃男子的身影恰好与背后广告中跳跃的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照应,相映成趣,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瞬间。

街头摄影作品要富有哲理性。摄影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的艺术,纪实摄影是看得见的思想,不可言说的思想是纪实摄影的灵魂。布列松说:“摄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属于思想领域范畴。照相机和人们手中的钢笔一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有经验的摄影师总是会在街头摄影创作中寻找那些富有哲理性的画面。要用哲学家的眼睛,政治家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社会和生活,常常会得到非同一般的影像。著名摄影家王文澜的纪实摄影作品就非常具有哲理性和批判性,很多作品常常是举一反三,有很深的寓意。他的 “京味儿” 作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此就不举例了。

海南雨季总是到处积水,市民出行极其不便。1992 年

总而言之,街拍摄影大有可为,只要用心进行长时间地观察和捕捉就能够获得好的街拍影调作品。

(图文:黄一鸣)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影像 » 【大师谈影】纪实摄影的街拍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