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截取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瞬间 | 忆知名摄影家徐步

拍摄截取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瞬间 | 忆知名摄影家徐步

新华社摄影部原副主任、《人民画报》社原社长、外文出版社社长徐步 12 月 13 日在北京突发心梗逝世,享年 59 岁。徐步是中宣部 “四个一批” 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曾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评委,中国地方新闻摄影协会顾问,华赛组委会副秘书长、评委,同时他也是武汉大学客座教授。

2010 年 5 月,为纪念《人民画报》创刊 60 周年,徐步社长在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

在进入出版行业之前,徐步一直是摄影领域的一线工作者,是我国知名摄影家。

1983 年,他从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法语专业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工作,从此与摄影结缘。在新华社,他曾多次组织和指挥国内和国际方面的重大战役性报道,如国庆 50 年庆典、上海 APEC 首脑会议、抗击非典、连宋大陆行、9·11 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等重大战役性摄影报道。

时任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徐步(右一)和同事罗更前、宋晓刚、张燕辉、刘宇一起参加 1996 年奥运会采访。

此外,徐步一直深耕摄影理论研究。在《摄影世界》1997 年 1 月号上,他发表《用摄影语言表现人物心态》,分享了他对运用 “心态照片” 较深层次地揭示报道人物性格的心得。

徐步认为,拍摄 “心态照片” 要把瞬间的截取置于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表情和举止上,拍摄者不妨运用微观和宏观思维的交错和互补,把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心态瞬间放到宏观大背景、大环境中去透视,从中挖掘出人物心态表现的最佳切入点。

“拍摄截取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瞬间”,徐步赞同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 “决定性瞬间” 的理念,并进而提出了 “多元化的决定性瞬间” 理念。他认为,现在人人有相机,但价值观、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种族存在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只用一个瞬间来代表 “决定性” 远远不够。

2010 年第七届华赛,徐步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并接受评委聘书。

2007 年,徐步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离开新华社,出任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这期间徐步的 “作品”,是出现在《人民画报》上的对南方冰雪灾害、北京奥运会、“神七” 发射、改革开放 30 年、国庆 60 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报道中。2008 年,他组织全社仅用 60 小时就完成了《人民画报》第 6 期《汶川大地震特刊——一切为了生命》的编辑工作,那段时间,多个独家专题图片报道一次次掀起了视觉冲击波。也是在这里,他提出了 “封面决定论” 的理念。

担任外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后,徐步的言行中,依然有 “多元化的决定性瞬间”、“封面决定论” 的影子,但又增添了创新元素的思考。

(责任编辑:朱一南 张丹雨 蒋里 智雨荷)

刊登于《摄影世界》1997 年 1 月号

用摄影语言表现人物心态

文:徐步

体察、感受和把握新闻事件中最富信息量的形象瞬间,是每个摄影记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除了用相机从现实生活中 “切割” 下真实的画面外,对被摄者心态的表现也日益成为摄影记者最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拍摄 “心态照片” 已成为较深层次地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报道手段。下面,我想通过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运用这种手法的体会。

拍摄 “心态照片” 要把瞬间的截取置于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表情和举止上。因此,拍摄者不妨运用微观和宏观思维的交错和互补,把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心态瞬间放到宏观大背景、大环境中去透视,从中挖掘出人物心态表现的最佳切入点。作为新华社记者,我曾分工负责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体操比赛的摄影采访。当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三名选手分获男子体操个人全能比赛金银铜牌后,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新闻。当时离 1991 年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国际事件发生还不到一年,政治上的变革已使原苏联体操队队员 “分道扬镳”,但奥运会使他们再次相聚,临时组成 “联合队”,再现昔日体操王国的辉煌。在领奖台上,冠军谢尔博含笑目视亚军米修金和季军贝仑基亲吻。这一瞬间既能表现苏联解体这一重大政治背景,又可突出 “失散同胞” 之恋情。这张题为《临时大家庭的欢乐》(图一)的照片,看似欢快、喜庆,但了解苏联解体背景的读者却读出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感伤。

图一.《临时大家庭的欢乐》

“代沟” 这个社会问题似乎更应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因为它很抽象,很宏观,但又与我们每个人相关联。能否用摄影这一形象的语言具体地表现这类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点尝试。《存 “疑”》是我在法国巴黎街头拍摄的反映这一社会问题的 “心态” 照片。我把在街头所见的四个年龄段的法国人定格在一个画面上。最夺目的中心是一对勾肩搭背、浓情蜜意的情侣的背影,他们的 “德性” 引起老、中、少三代人的不同反应:两个老年人中,一个好象有点不服气:年轻时我也浪漫过,另一个则侧目以对:这般轻浮,有伤风化;推童车的中年人熟视无睹:一切都很正常;童车里的孩子对这一切当然是 “视而不见”……《在大人的世界里》是我在巴黎拍摄的一幅表现儿童形态的照片。中心趣味点是童车里的儿童透射出迷惘的目光,童车四周布满了成年人的身躯,他们的表情如何并不重要,故略去头部。儿童在大人的世界里,可能有陌生感,但具体是什么心态,我想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在画面中,只有儿童的目光在述说,至于大人在讲些什么,干些什么,孩子目光的落点等,都在画面之外,读者可以有广阔的空间去理解、去感受、去想象。

一些重要事件往往受到诸多报刊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而这些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的状况更是新闻之焦点。摄影记者在拍摄人物,特别是经历特殊、情感丰富、心绪波动较大的人物时宜用较多的 “笔墨” 来描述和刻画他们的心态变化轨迹。

1996 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日本选手小山智丽的参赛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她原名何智丽,在中国国家队打球时,曾获世乒赛冠军,后嫁到日本,现为日本国家队效力。许多中国人恐怕不会忘记,在 1994 年广岛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小山智丽是如何口出 “要西” 战胜世界一号种子选手邓亚萍的。我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非常希望中国队能够在亚特兰大雪耻。从比赛一开始,我就和编辑一起构思如何表现奥运会上的小山智丽。由于她初战时,心理和技术状态就不佳,看来难以与中国队抗衡。如果仅拍摄一般的竞技动作难以冲击读者的视线,且人们早已通过其它媒体得知比赛结果。因此,我的选择是表现小山智丽从双打到单打失败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画面(1):小山智丽在奥运会首场比赛中,口出 “要西”,踌躇满志。

画面(2):小山智丽和东童多英子与刘伟和乔云萍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接连失误使之懊丧不已(图二)。

画面(3):小山智丽面对乔红强大的攻势,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画面(4):小山智丽无颜以对她的丈夫兼教练。

画面(5):小山智丽被逐出四强后,黯然退场。

图二. 小山智丽和东童多英子与刘伟和乔云萍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接连失误使之懊丧不已

这是一个小山智丽兵败奥运的心态蒙太奇。有位专家评论道:“若干年后,人们纵然忘记小山智丽以怎样的比分败在中国选手拍下,恐怕也难忘照片上小山智丽的尴尬表情。”

如何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态,或者说人物的情绪瞬间的抓取是否典型,是否能反映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还取决于摄影者能否突破思维的传统定式。摄影者对被摄影者应有充分的了解,善于从他(她)的经历和习性中,发现与众不同之处,找到能反映其在特定环境下特定心态的瞬间。在这个认识和发现的过程中,尽量在新闻的切入点和形象的表现上避免习惯思维和常用表象形式。

对这一点,我在拍摄照片《指挥若定》(图三)时体会较深。郎平是大家熟悉的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我从一些资料中和训练采访中了解到郎平作为主教练,有许多非同寻常之处:她曾是驰名世界的女排主攻手,又在美国系统地学习过运动理论,还掌帅于世界名星队。这些特殊的经历使其训练手段以及在现场的指挥方法与众不同。面对这样一位极具个性特色的教练,用 “面授机宜” 等传统方式来表现,显然是乏力的。中国女排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与美国队争夺前四名入场券的比赛中,前两局一路领先,第三局时失误较多,曾以较大比分落后。这时,看台上的美国啦啦队的狂喊声震耳欲聋,教练席上的郎平却神色平和,一派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所要表现的具有 “郎平特色” 的瞬间。郎平这种在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平静心态和坚强的自信心,不正反映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吗?这种人格魅力不正是女排风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吗?

图三.《指挥若定》

此外,运用人物的举止以及周围一些细微景物,也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总统选举在中国人心目中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而充满神圣感。可是,在法国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现实中有些法国人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拍摄的《密特朗连任法国总统后》表现的是一群法国青年爬到电话亭上欢呼密特朗在大选中获胜的情形。这里,读者可以在画面上看到:一青年 “得意忘形”,在举臂欢呼时长裤脱落;一青年把印有密特朗头像的宣传画裹在腿上御寒……这些细节反映了法国青年一代对国家政治玩世不恭的心态。画面右侧广告画上的美女与乱舞的 “群魔” 相呼应,也形成了一种夸张了的轻浮、儿戏的视觉效果。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拍摄截取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瞬间 | 忆知名摄影家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