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 开幕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 开幕

2021 年 4 月 9 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 开幕式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胡孝汉,党组成员徐永军,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陆红实,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副主席柳军,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彭文玲,分党组成员、副主席、副秘书长居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白晶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张国田、陈路,著名作家梁晓声, 以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中国摄协在京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摄影家和有关媒体记者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郑更生主持。
铁凝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现场。张双双 摄

李前光在开幕式上讲话。他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历经 8 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世界文明演进史上矗立了又一座光耀古今的里程碑。摄影,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生动证明。这些珍贵的影像将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行进中弥足珍贵,随着时光流逝越发温暖和光彩。虽然它们无声,却可以真实地讲述昨天,也可以自豪地告诉未来。我们非常幸运,成为这个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亲历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

李前光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艺家。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用心用情用功抒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谱写新时代 “强起来” 的新篇章!

李舸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文联党组正确领导下,中国摄协团结带领全国摄影工作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人民,记录时代,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摄影人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远,用色彩还原脱贫地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用镜头聚焦基层干部攻坚克难、倾力奉献的生动画面;用光影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梦圆梦、憧憬未来的幸福瞬间,为民族奋进留下了炽热而厚重的记忆,在这一史诗成就中展现出了光荣的责任与担当。此次展览旨在以影像彰显精神力量,深情讴歌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单威在致辞中指出,为了真实记录这一伟大历程的奋斗过程,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一线,全心投入,倾情抒写,用影像带给我们震撼,带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的文化客厅,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用丰富多样的展览传承历史、启迪智慧、弘扬精神、凝聚民心,也积极利用馆藏文物和展览资源,持续探索践行 “文化扶贫” 理念,努力为贫困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展览现场。张双双 摄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生动记录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历史实践,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把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力军,记录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创举,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史诗成就。

本次展览恰逢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相交的重要时刻,共展出不同时期近 150 名摄影家的近 180 幅作品,均是多年来全国广大摄影人和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及亲身参与扶贫助困具体工作中所拍摄的优秀作品。展览共分为攻坚与圆梦两个部分,包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内容,兼顾不同民族、地域、群体的广泛性。通过新旧照片对比的方式,着重突出黄文秀、白晶莹等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以及十八洞村、闽宁镇、悬崖村等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彰显了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的脱贫攻坚精神。

展览现场。张双双 摄

展览形式设计力图实现多元化、多维度的视觉呈现,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展厅设计了金黄的麦田实景,脱贫攻坚口号镜面廊道、透空栏栅摄影展墙和 832 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墙等,既然丰富了空间层次,也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展览同时加入了动静结合的互动元素,将观众现场沉浸式体验互动与线上全媒体传播相结合,通过纪录片《出山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家沟村扶贫书记张飞的视频等,生动反映地区扶贫工作内容。展览还增加了脱贫攻坚数据统计多媒体互动项目,便于观众直观了解脱贫攻坚战在收入、就业、医疗、教育、居住等方面的巨大成果。

展览自启动以来,主办方通过多个平台、多种渠道进行征稿,得到了广大摄影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一是依托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 “影像扶贫” 工程、历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历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等,从中挑选展览照片。二是向摄协各团体会员、各大报社、各大型网络新媒体平台、知名摄影家等定向征集脱贫攻坚主题作品。并且选派、邀请当地优秀摄影师专门赴总书记曾考察过的贫困地区进行影像回访记录。三是从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5 月中旬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脱贫攻坚优秀作品,共征集到作品 3 万余幅/组,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向大展组委会推荐。四是联合字节跳动公益、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起 “脸庞见证脱贫” 图片征集活动,得到热烈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又汇集其他征集活动中获得的图片,从中精选出部分作品,组成温暖的面孔墙,将在展览中进行呈现。

展览现场。张双双 摄

本次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 1 南 2 展厅,有如下 8 大看点:

1. 参展摄影师中有两位刚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了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一位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山西省武乡县五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国田,他的作品反映了驻村工作队以影像助力脱贫攻坚,因地制宜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在五村建成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农耕文化综合体等项目。另一位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副县长、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陈路。他的作品记录了大姚县铁锁乡中心小学在社会力量帮扶下,办学条件和住宿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践证明,丰富的摄影经验也助力他们在扶贫一线,发挥专业特长,在文化扶贫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 有反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黄文秀等先进典型的作品,还有反映传承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作品。白晶莹是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右中旗也是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 “影像扶贫” 工程 15 个驻点之一,由中新社团队驻点采访拍摄,白晶莹就是驻点组重点关注和采访的对象。黄文秀同志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时年仅 30 岁,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焦裕禄精神就像是一座丰碑,始终激励着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把焦裕禄、黄文秀、白晶莹的影像放到展览中,用有温度的作品讴歌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

展览现场。张双双 摄

3. 展出被广泛关注的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的作品,如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十八洞村;从无到有、从穷到富,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闽宁镇;整体搬迁、居住和交通条件改善、打造旅游产业的悬崖村等。

4. 有新旧对比的展示。以单幅摄影作品呈现,有老一辈摄影家的反映多年前农村贫困落后状态的作品,又有包括新摄影群体在内的摄影人近年拍摄的作品,通过新旧对比,直观生动地展现广大脱贫群众生活的改变,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5. 利用多媒体征稿、展示和传播。一进展厅,观众将看到介绍展览和影像扶贫驻点工程等内容的开场视频。在展场里,还可以看到焦波执导的纪录片《出山记》,看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家沟村扶贫第一书记张飞的视频展播。在展览最后部分,还有一面由笑脸组成的面孔墙。这些温暖的笑脸由中国摄协联合字节跳动公益、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起 “脸庞见证脱贫” 图片征集活动中的图片,也有其他征集活动中获得的图片。主办方想通过静态照片与动态影像相结合,更好地讲述中国脱贫故事,努力提升展览的观赏性。

展览现场。张双双 摄

6.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展览撰写前言,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为展览题字,贾平凹、梁晓声等多位作家结合展出的摄影作品撰写了感言感想。

7. 同步推出的展览画册也有别于以往的形式,是由折页和单页共同组成的,观众可以通过折页看到展览的所有图片,也可以将自己喜爱的单页图片单独放置欣赏,让观看影像增多了一种新的可能。

8. 在展览形式设计上,展厅整体的绿色基调,寓意着生生不息、朝气蓬勃,金黄的麦田设计,贴合了主题 “希望的田野”。从 “攻坚” 到 “圆梦” 部分,两个展厅衔接处设计了镜面廊道,既渲染了环境,强调了两个空间的转换,又增加了仪式感。展览巧妙借助远景与近景设计,以青山绿水、田野为背景,以异地扶贫搬迁新旧对比照片为近景,营造透空栏栅展墙,丰富了空间层次,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延伸照片内容,将照片场景带入现实,增加观众的沉浸感。展厅中 832 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墙设计,避免了文字过多引起观众阅读的疲劳感,多层错落的展示方式,将文字立体化,使之具有了丰碑的效果。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 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