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可可西里、祁连山——索尼 α1 野外拍摄体验

4 月下旬,为了完成世界地球日的报道,我与青海的两位同事相约,到可可西里以及祁连山等地拍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及保护者。
虽然成为摄影记者已经很多年,但对于野生动物摄影来说,我只能算作一个业余的 “票友”。多年前,我在非洲常驻时曾经在世界著名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拍摄过角马的迁徙以及非洲大草原上的其他野生动物。

那时我还只是一个电视记者,手里的摄影器材也只有一台入门级的相机和最长不过 200 毫米的镜头。然而,即使是这样 “可怜” 的装备,在广袤丰饶的稀树大草原上,面对着铺天盖地的野生动物,我居然也有不小的收获。
然而,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野生动物的密度与非洲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这些野生动物非常惊疑,不容易靠近——总而言之,在中国想要拍好野生动物,不仅是对摄影师的能力、经验、耐心与毅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相机和镜头性能的挑战,尤其是我这样一个对野生动物摄影只略知皮毛的摄影师而言,器材的性能更是无比重要。

真 “黑科技”——索尼 α1 的实时追踪对焦
为了能够完成这次报道,我特地从索尼公司借来了最新的 α1 机身、大三元镜头(SEL1635GM、SEL2470GM、SEL70200GM)以及 600 毫米的超长焦镜头,一路拍下来,惊奇不少。
近三年来我主要从事的是编辑工作,但过往 13 年体育摄影的经历使我养成了一个比较怪异的习惯:对一台新相机的使用,尤其看中对焦能力和画质表现。
首先来看索尼 α1 对焦能力。它其实包括好几个方面:对焦速度快不快?对上以后实不实、锐不锐?是否能够持续追踪移动物体并一直准确对焦…… 我个人认为,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对焦能力是判断一台相机性能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它是帮助新闻摄影记者捕捉各种突发瞬间的利器。
那么索尼 α1 的对焦速度如何呢?先来看三张照片。
<img src="https://www.photoworld.com.cn/wp-content/uploads/2021/05/深入可可西里-04-640×406.jpeg" alt="" width="640" height="406" class="aligncenter size-large wp-image-145424"
这三张照片拍摄于祁连山国家公园沙龙滩管护片区。当时,我们乘车行进在路上,一只老鹰突然从远处腾起,扑棱着翅膀越飞越远。匆忙之中,我摇下车窗举起相机就是 “一梭子”。因为事发过于突然,我自己都不确定是否对上了焦。拍完之后,在取景器上回放照片并放大仔细分辨:没问题!
对于一只突然出现在我视野中的飞鸟,它的拍摄难度是比较大的:首先,有过拍鸟经验的摄影师应该知道,要对实飞行中的鸟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移动迅速且无规律。如果距离比较远,难度则更大。
以上我展示的照片实际上是经过剪裁的,在原片中,这只鹰的大小大概只占画面的 1/20 左右;从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刚刚下过大雪,天地一片苍茫,这只老鹰的颜色比较暗,在一个很亮的背景之下对一个比较暗的高速移动的老鹰进行对焦,难度不小,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索尼 α1 相机显示了它不俗的对焦能力。
我记得大概是两三年前,索尼的工程师曾经向我展示过他们的雄心:除了人脸/眼部识别自动对焦外,他们当时还在研究动物眼部对焦的 “绝技”,并且号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次在可可西里,我终于见识了这种 “黑科技” 的真容。
极致细节呈现——索尼 α1 的 5010 万高像素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可可西里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在保护站的 “托儿所”,一只去年被救助的小藏羚羊正在吃草。
我把这张照片剪裁一下,请大家看一下。焦点正好在眼睛上,连眼睛角膜里倒映着的雪景都清清楚楚——看来,不相信科技是不行了。而我们作为摄影师,其实不用关心这科技的原理,只需放心大胆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我们创作工具就好了。
从这张照片也可以看出,其实对焦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画质。我所说的画质,其实不是一张照片是否细腻,而是这张照片整体的质量:对焦是否锐利?是否 “杠实”?其实这些都是构成画质很重要的因素。
一张模糊不清楚的照片在大多数时候都会引起观看者的不适,除非这种模糊是有创作意图的,或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情境——清晰是决定一张照片画质的重要因素,而清晰首先来自对焦。
画质的另外一个构成因素应该是像素:像素越高,从原理上来说,即代表构成画面的像素点越多,画质也就越好。
这张照片拍摄于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保护分区:黄昏时分,一头岩羊高高跃起,跨越障碍。
当时我和两位同事正在一个河谷中拍摄保护区里的管护人员,我的同事张宏祥突然指着对面的山顶对我说,那里有一群岩羊。我估计我和这群岩羊的距离应该超过了一公里,因为用肉眼我只能看到山顶有一些小的突起。
对于远距离拍摄来说,难度并不在于相机对焦能力,而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画面。如果不能把你的拍摄目标有效地展示出来,那么这种拍摄就毫无意义了,画质也就无从谈起。
在这种情况下,像素就成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像素的量越大,意味着照片越大,也就越经得起剪裁。
上面展示的这张照片也许无法让人看清楚我的拍摄意图,但是,当我把上面这张照片剪裁后,就有了下面的这个画面。
这张照片的长边不到原片的一半,边长只有 3521 像素,但对于印刷杂志、画册都绰绰有余,更别说目前经常用于展示照片的载体:手机。
我试着再剪裁一下,这张照片就成了下面的这个样子。
现在这张照片的长边仅剩下 1811 像素,依然可以用于印刷,当然,在手机上展示更是毫无压力——你看,这就是高画质、高像素的秘密:经得起剪裁。虽然拍摄主体距离你非常遥远,但有了这样高像素的相机,距离变得不是问题。
可可西里和祁连山——用索尼 α1 拍摄的照片
下面这些照片也是用这台索尼 α1 拍摄的,希望大家喜欢。









摄影并文/费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