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300 张照片,他记录下深圳移民的故事

30 年,300 张照片,他记录下深圳移民的故事

大芬油画村梵高画室里午休的画工,2005 年 8 月。余海波 摄

我喜欢深圳,也喜欢拍摄深圳。因为在这里有不相信眼泪的勇敢,也有创造新生活的梦想和欲望。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使得城市的边界不断地模糊起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各种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成功、失败、挣扎、分裂、融合、消亡、繁育、新生的历练,人们不断积累起勇气与自信。

深圳市政府门前的埔尾村食街,400 年客家风格平民住宅,不断住进全国各地新移民,1989 年。余海波 摄
深圳埔尾村露天台球场上的男人,1989 年。余海波 摄

我和我的家庭一起经历了快速转变的时代,1980 年代的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每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转变。高效快速的物质消费,极大地冲击了原本的慢生活,让人在梦想与现实、财富与虚幻的边界上观望和寻找。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选择了摄影,因为我感觉图片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让我始终观看着自己、校正着自己,我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和拍摄对象时,从中获得启示。

福田工业区青工招聘现场,“打工妹” 在深圳留下了深深的印迹,1990 年。余海波 摄
罗湖村 4 坊 183 号出租屋的外来工,1990 年。余海波 摄
深圳巴登街头守候付费电话的情侣,1990 年。余海波 摄

摄影记者是穿越社会的眼睛,通过摄影直面生命形态。我做了几十年的摄影记者,摄影让我看到艺术与生命的深层融合。我始终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去拍摄,仿佛和许多人经历着共同的时光。

深圳老街上的运货商贩,1991 年。余海波 摄
宝安工业区打工妹在工厂宿舍过周末,1992 年。余海波 摄
蛇口海边戏水的人们,如今这里已被填海建起林立高楼,1993 年。余海波 摄

摄影作品集《模糊的边界》选择性收录了我从 1980 年代到深圳拍摄的 300 多幅图片,通过我的私人照片与我拍摄的深圳移民影像,共同构建三十多年的时空记忆,讲述我对城市化过程中的深圳在城市文化、城市生态与移民生存形态上的思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的精神寻找。这些照片中,记录了移民的拼搏、奋斗、成功,刻画了他们的忧伤、无奈、希望和感动的情绪;在领略多彩人生的同时,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悲壮和人性的复杂。

深圳火车站广场上的新移民,1994 年。余海波 摄

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我走过了人生最黄金的年华,经历过许多迷惘与沉沦,在坚固的时序坍塌中找到重生的机会,也从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并继续前行。

30 多万人通过罗湖口岸来内地祭祖,1996 年。余海波 摄
深圳南山幼儿园余天乐和小伙伴们学习西班牙舞,1994 年。余海波 摄
深圳泥岗村,2007 年。余海波 摄
售楼处,2013 年。余海波 摄
深圳 40 岁,2020 年。余海波 摄

摄影并文/余海波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影像 » 30 年,300 张照片,他记录下深圳移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