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汾酒博物馆,看文明与酒的 “传承与重塑”
近年来,原本 “高冷” 的博物馆通过文创、真人秀、CG 动画、巡展、经典重现等多元形式,为大众生动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回溯过去的同时,牵起对文明的无尽思考。
5 月 18 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中华文明的体系中,酒文化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汾酒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馆藏最丰富的酒文化专题博物馆,以其丰富和多样的传承,见证着中华酒文化的 “恢复与重塑”。
恢复必有源,中国人工酿酒的起源,一直难有实物证据,直到 1982 年杏花村遗址的发掘,才最终考证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人工酿酒,始于 6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考古实锤,最早的人工酿酒始于杏花村

1982 年,国家文物局联合相关单位在山西晋中地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在汾阳市杏花村遗址找到了中国最早人工酿酒的实物证据。
据考证,杏花村遗址的堆积形成经历八个阶段,文明从仰韶文化中期一直持续到商代晚期,跨度达 3000 年之久。杏花村遗址中,相继出土了数量繁多的酒器品种,包括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瓮,浸泡酒料的泥质大口瓮,蒸粮用的甑、鬲,以及盛酒器壶、樽、彩陶等。其中的小口尖底瓮的发现,被考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发酵容器,这说明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先民已经开始掌握了人工酿造谷物酒的初级技术。它的出现,为探讨中华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文物标本。
小口尖底瓮和中国人工酿酒的关系,或许从文字的演绎也可见一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酒为酉,其最初的文字形态,就是小口尖底瓮的形状。
汾酒博物馆,中国酒类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汾酒集团在杏花村考古的基础上,多方搜集历史文物,以展示中华酒文化发展脉络为核心,以 “传承国宝,清香久远” 为理念,开始筹备建立汾酒博物馆。始建于 1984 年的汾酒博物馆几次扩建,终于在 2007 年 10 月正式开馆,展馆面积达 4000 多平方米,划分为十大主题展厅。博物馆内现馆藏了 1300 多件酒器文物,3000 多件书画珍品,3000 多件诗文作品,是国内同行业中建设最早,馆藏最丰富的酒类专题博物馆。
让实物见证,让典故表态,行走于馆内,六千年中华酿艺与文明的传承,如画卷般在我们面前展开:6000 年前的仰韶文明,智慧的先民用小口尖底瓮发酵谷物,酿得甘甜的原始酒,上以祭祀天地,下以温润生活;1500 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大约 1200 年前,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酒一体,天下闻名,隽永的文字,记录了中国人心底最深沉的思念;800 年前的元朝大帝成吉思汗四处征战,把汾酒和汾酒的酿造技艺带到欧洲,其中一只酒瓶至今还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400 多年前,晋商把汾酒及杏花村酿造技艺输送到世界各地,影响了诸多后世名酒的酿造工艺,亦把晋商的 “诚信” 思想传播到各地;1915 年汾酒参加旧金山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一举夺得国际甲等大奖章,东方神酿醇醉世界,让世界品味中国,在百年前已经是真实的故事。
静的文物,活的历史,当我们凝望那些酒具酒器,汾酒人的匠心亦透物而出。从部落村酿到桑落酒、干和酒,及至最后定型的汾酒,每一次改变,都是汾酒匠人对酿艺的极致用心。从参考白狄人的六个月发酵技法到《礼记》中的 “酿酒六法”,从 “七必” 到 “十必” 的进步,每一次酿艺的精进,都体现了汾酒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一部汾酒史,千年文化情,穿越 6000 年的历史长河,汾酒博物馆,为我们完整保留了中华酿艺的一脉传承。
见证汾酒的 “恢复与重塑”,积累与爆发

“恢复与重塑”,是博物馆的未来,更是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回望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在不断的 “恢复与重塑” 中愈发辉煌。千年岁月中,中华文明于战乱中 “恢复”,保持自身文明的特色,于交融中 “重塑”,融入适应时代的新元素,从而无惧劫难,一次又一次走向更加辉煌。让我们始终屹立于东方,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论中华酿酒文化的 “恢复与重塑”,则必然绕不开拥有六千年历史,被誉为 “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 的汾酒,它是见证酒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更是近现代白酒产业的奠基者。它的经历,同样完美诠释了 “恢复与重塑” 的内涵。
汾阳解放后,饱受战乱之苦的汾酒迎来了自己的 “恢复与重塑”。1948 年,杨汉三主持恢复了汾酒的生产,使得汾酒顺利出现在开国晚宴上,成为名副其实的 “国宴用酒”。“恢复” 后的汾酒,不断融入时代浪潮中的新基因,从而 “重塑” 辉煌。秦斌、刘凤亮时期,以质量为核心,实施 “全、严、实” 的管理制度,确定 “五大员” 班组管理体系,奠定了汾酒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企业内核,“重塑” 了汾酒的匠人精神。秦含章、华罗庚两位时代巨匠以严谨的科学精神,“重塑” 了汾酒的酿艺,让汾酒更具时代科技性。常贵明、吴寿先时期,汾酒人坚守 “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不断锤炼汾酒产品品质,让汾酒冲到了行业老大的位置,开启了中国酒业的 “汾老大” 时代。至李秋喜董事长主政汾酒,以 “从根上改,在制上破,在治上立” 的国企改革,提出了 “文化营销” 战略,以 “中国酒魂” 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引领白酒产业文化为王的时代,从而 “重塑” 了汾酒竞争硬核实力。
汾酒文化,是代表中国酒文化的 “活态文化”,汾酒博物馆,是 “汾酒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丰富的实物文物见证了汾酒的千年发展,以隽永的精神内涵成为支撑 “中国酒魂” 的强力证据。从 2007 年算起,汾酒博物馆已经建馆十多年,与当下日新月异的市场大环境和文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差距,已不能满足与适应 “汾酒速度”,博物馆升级势在必行。近几年,汾酒博物馆顺势而为,几经扩建,现已发展成为面积 8000 平方米,设有 19 个单元展区的大型酒类博物馆。馆内融入了多项现代科技,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走出了酒产业以 “文化自觉” 唤醒产业生命力的有益实践,树立了行业典范。
汾酒博物馆,是汾酒文化的载体,它见证了汾酒的六千年文化,见证了汾酒对中华酒文化的影响,亦见证了中华文明与汾酒自身的 “恢复与重塑”。它向社会和消费者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国酒文化的浩瀚,更作为文化营销的沃土,不断地为汾酒营销贡献持续的力量。拥有六千年历史的汾酒,未来,必将在文化营销与汾酒博物馆的多元加持中,扶摇直上,更上一层楼。
(推广)
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