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青海拉面托起的幸福生活

一碗青海拉面托起的幸福生活

和面、揉面、拉面、煮面……一团普通的面团在拉面师的手中经过反复揉搓、拉撑,回折再拉撑,上下抖动几次,就变成了一根根柔韧绵长、粗细均匀的面条。

7 月 6 日,青海省第三届拉面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开赛。已连续第三年参赛的马俊卿,今年带上了弟弟和儿子一同前来,想让他们也在现场比试一番。

参赛选手现场展示拉面技艺

待热腾腾的面条煮熟出锅,舀一勺清澈的肉汤,放几片牛肉和萝卜,撒上蒜苗香菜,浇上鲜香的辣椒油,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拉面制作完成。马俊卿把面端到了食客的面前,面露喜悦。

马俊卿的弟弟马军成现场展示拉面技艺

时间回到 20 多年前,家住化隆县群科镇先口二村的马俊卿,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务农微薄的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捉襟见肘。2000 年,不甘于贫穷落后的马俊卿,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

初到上海,马俊卿找到了一份在拉面馆打杂的工作,每天要从早忙到晚。陌生的环境、辛苦的忙碌,没有动摇马俊卿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大城市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和店里红火的生意,让马俊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开店做老板!

有了目标后,马俊卿浑身充满了干劲。为了向店里的拉面师讨教经验,马俊卿总是帮忙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白天上班的时候根本闲不下来,就等晚上休息时苦练拉面技艺,还得挤时间出去考察市场,为日后开店打基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马俊卿感慨万千。

拉面师正在制作拉面

2001 年,马俊卿用省吃俭用攒下的工资和向亲朋好友筹借的钱,租下了店面,置办好了餐桌椅,备足了原料,第一家俊卿拉面馆在上海市嘉定区开张了。

热情豪爽的个性,让马俊卿在异乡结交了许多朋友。“拉面馆开起来了,手头的资金也用完了,幸好打工的时候认识了很多供应肉、面粉和调料的老板,他们都答应我可以先赊账,等我盈利了再给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时间下来,踏实肯干的马俊卿赚到了人生的 “第一桶金”。

2003 年,第二家俊卿拉面馆在江苏省江阴市开张;2005 年,马俊卿的第三家拉面馆在天津市落户,并在这里播撒下致富的 “种子”。

拉面师正在制作拉面

虽然背井离乡,但马俊卿早已把打拼了多年的天津当作了第二故乡。在慢慢融入当地的生活后,马俊卿店里的生意逐渐稳定。如今,在他的影响与带动下,马俊卿的家族里共有 30 多人在天津开起了拉面馆,店面数量达 30 多家,平均每个店的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第一批化隆 “拉面人” 为了摆脱贫困走出大山,到东部沿海城市开起了拉面馆,亲帮亲、邻帮邻,用一碗 “青海拉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创造了 “拉面经济” 的奇迹。

目前,青海省共有拉面从业人员 18.7 万人,经营拉面店达 3.1 万家,在国外开店 500 多家,年经营性收入 180 亿元。青海拉面已成为引领群众脱贫的 “致富面”、促进社会稳定的 “和谐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 “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质的 “小康面”。

航拍化隆县群科镇一角

据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陈建宏介绍,为加快提档升级,提升拉面品牌价值,海东市积极培育 “青海拉面” 品牌示范店和龙头企业,引导拉面产业在品牌形象、产品质量、服务标准等方面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共有注册商标 97 件,培育品牌示范店 95 家,知名品牌店 787 家,评定龙头企业 5 家,“高原姑娘”“撒拉花儿”“大美西北” 等一大批青海拉面品牌在省外打响。

同时,通过打造青海拉面数字化平台、海东拉面产业联盟和总部基地三大载体,构建面向全国的拉面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拉面产业盈利能力,激发拉面产业的新动能。

(推广)

来源:半月谈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一碗青海拉面托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