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身许医患,医者著仁心 ——步长制药的三个小故事
从 4000 多米海拔寻药到亲自试针十年研究疗法再到家里养蝎培育药引,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制药道路上,他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他就是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步长制药) 创始人赵步长,凭借关中人骨子中的坚韧和学医人的执着,他一旦做下决定就坚持实干到底,带领万名步长人砥砺前行,直至有了现在的步长制药。
为百姓成功研制药方高海拔寻药
时间拨回到 1965 年,23 岁的赵步长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并没有像班里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大医院,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到了中苏交界的阿勒泰地区做一名边疆医生。
赵步长初到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时,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冬天零下 50℃,夏天还要穿棉袄。” 这里平均海拔 3500 米,心脑疾病患者也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
当得知赵步长是外地医学院大学生,不远千里来到边疆为大家看病时,当地百姓都很爱戴这位年轻医生。看着百姓们淳朴的笑容和一双双渴望健康的眼睛,赵步长决定留下来,因为这里的百姓需要他。
上世纪六十年代,吉木乃县还属于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已成常态,这给赵步长医治患者增加了难度,但这也更坚定了他医治患者的决心,经过反复研究,他研制出了适合医治当地心脑疾病患者的药方。
有了药方,还需要药材配伍。赵步长开启了寻药之程。经过夜以继日的寻找,他终于从海拔 4000 多米的高原上找到了天山雪莲、罗布麻等珍贵药材,回去之后,他按照药用比例把药熬制成汤剂给当地心脑疾病患者服用。
就这样,在十六年时间里,赵步长先后医治好了 1000 多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当地少数民族心脑疾病患者。得到救治的百姓都感恩这位外来医生,并与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此时的赵步长在高兴之余,心中却留有一丝遗憾,因为对于一些重度偏瘫患者,他依然束手无策。
亲自试针十年推出 “药气针” 疗法
1981 年,赵步长回到陕西咸阳,他决定把中风偏瘫病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经过反复思索,他决定从华佗的《针灸经》中摸索门道。可是,那根细细的银针,如何才能通过颈动脉通向大脑,直达病灶?
为此,赵步长一头扎进了解剖学研究中不能自拔。他把细细的银针,一次次刺入自己的身体,从 500 多个穴位中摸索针刺后的反应,反复感觉、判断、比较。这样的试针方式赵步长坚持了十年,身上被扎出无数的针眼。通过反复试针,赵步长最后找准了 3 个最佳的主穴位,并把这种疗法命名为 “药气针”。
“药气针” 疗法推出后,接连医治好了 20 多位中风患者。仅仅两个月,赵步长 “药气针” 疗法传遍全国,一下子就从各地涌过来 500 多位患者,手术排到了半年以后。
“以一人之力,穷其一生,又能治几人?” 赵步长很忧虑,“要想让更多的人受益,最好能有一种等同于银针疗效的特效药,把中医药技术变成一个市场化的产品。”
家里养蝎培育药引成就 “步长脑心通”
1993 年,赵步长和儿子赵涛商量后,决定成立一家企业,企业就以赵步长的名字命名——步长制药。
此时的赵步长已经五十多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研发动力。为方便开展研发工作,他把家里变成实验室; 为培育药引子,在家里养了上万只蝎子。经过 60 多次的反复实验,他惊喜地发现,这些爬虫类动物体内含有大量水解蛋白酶,能清除血栓,改善人体供血不足,这是攻克中风、冠心病的一条捷径。
这次发现,让赵步长找准了研制方向。1997 年 6 月,集合了赤芍、全蝎、桑枝等 16 味中药的 “步长脑心通” 上市,主治心脑血管疾病,给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此期间,赵步长首创的 “脑心同治” 理论也应运而生。在此理论指导下,他成功研发了 “丹红注射液”“步长稳心颗粒” 等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惠及千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让赵步长这个名字成为家喻户晓的心脑血管疾病专家。
“鼓励创新,容忍失败”,这是赵步长的人生格言,也是对年轻员工的叮嘱和期望。而他以身作则,真正为步长人树立了创新榜样。
(推广)
来源:中国名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