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计划”:观念篇

“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计划”:观念篇

“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计划” 是大理国际影会十年初心结出的硕果,也是中国摄影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该项目选择了 100 位国内外具收藏价值、具潜力的摄影家,挑选定制其一幅代表作品,在构筑中国当代摄影史丰富全貌的同时,打造了一个立足于当代摄影收藏的经典案例。

此收藏计划将第一次以全套作品联合展出的形式落地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9 月末,在大理石空博物馆展区,观众们可以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与震撼。

未来,“百人百幅” 将继续以全国巡展的形式落地更多城市,和当地的文化气质、生活形态相融合,真正地以艺术的包容性点亮生活、沉淀价值,同时也是以影像之美回馈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百人百幅” 共分为 4 个篇章:人文篇,观念篇,肖像篇和风景篇,从多个维度展示了当下的影像艺术生态。

下面为您呈现观念篇的部分精彩作品。

壁观系列-招亲,李舸 摄

作品简介:

作品取自山西古村落中的明代壁画,为《三国演义》第 54 回:刘备甘露寺招亲的故事。壁画背景斑驳的墙壁摄于甘露寺所在的江苏镇江历史遗迹。提款为:甘露寺内龙配风、洞房门外剑携枪。

古代壁画、摄影、书法、手工宣纸等多种艺术方式的巧妙融合,让作品既留存传统文化,也焕发出新的艺术生机。

风雨归牧图,姚璐 摄

作品简介:

这幅数码作品以南宋画家夏圭的《雪溪放牧图》为蓝本,利用数字手段拼接而成。

画面中晴空草坡,绿地溪流,水石清瑟,大树数株,傍立溪边。一戴笠童子,牵一水牛,上岸前行,宁静而安详。但构成画面的素材是用 “防尘布” 覆盖的建筑垃圾。

作品意在运用传统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当代中国的面貌,中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有东西产生也有东西在消失。

白日梦,高磊 摄

作品简介:

在作品之中,艺术家通过柔和纯净的光影,美好的色彩,讲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

画面既像是一场超现实的梦境,又像是表达一种理想化的期待。他用影像艺术托住了可能会消失的理想,并为它们在梦境之上,打造了一个伊甸园。

白云谷,李止 摄

作品简介:

这组作品融合了水墨与摄影,是传统暗房与数字暗房的新实验。画面拍摄于月下的太行山谷,是作者用现代语言与古典艺术对话之作。

在这样的创新与尝试之下,我们看到了凝滞的画面之后无尽的写意与绵延。在每一道肌理之下,即是艺术语言的碰撞,也是观念的投射。

月亮,千又一 摄

作品简介:

在这个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让人们对未来有了很多期许和猜测,但世界还有很多扇未知的门,正等待着人类去发现。

摄影师对光影和色彩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在一片白色之中,结合点、线面与人物肢体,打造出了极具层次的空间感和未来科技感。

家山水——镜湖,史民峰 摄

作品简介:

作品取材于自然的山水。世界与万物就在那里,可以直视、可以触摸,可以仰止,可以凑近玩味。无论有没有光的存在,万物、世界就在那里……

一般人都认为摄影是 “光与影” 的艺术,而在摄影师的作品中,使用了反相的技术,感觉光与影是不存在的、或者也可以说,摄影是不存在的。画面追求的是斑驳的梦幻世界,以及由幻象所构成的意象的影子。

小憩,胡国庆 摄

作品简介:

喧嚣的城市,留给鸟儿一处宁静的栖息地……

童衣,张卫星 摄

作品简介:

张卫星试图通过一种不同于一般服装陈列的平铺直叙,诚恳地在一种有限度的空间感里虚实变化着纯粹。你可以将它看作是肌理浑然天成的层次透叠,可以看作是点线面构成的处心积虑,或是明暗色阶的调性取舍,抑或是真假梦幻由技术催生的前后关系……总之,这些不论在你定义里是 “复杂” 或 “简单” 的童衣在看似平面忽明忽暗的起伏中改变了织物的物理特征,异化成了视幻的光影流体……

入梦·师徒,蒋澍 摄

作品简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自己的马, 这匹马和现实分道扬镳, 与理想接轨。

潜意识的内部世界不再拘泥于形式的框架,是自由、纯粹的表达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最初,头脑里并没有任何的图像计划,现实生活中,我愕然发现投入情感太多的事物会时不时闪现在深层梦境中,在延伸的梦境幻想中,马、昆剧、明胶蚀刻成了梦中的主角。

昆剧《南柯一梦》的故事情节和舞台布景,明胶蚀刻工艺中银盐相纸经过药水显影后在纸面上自然形成的纹理,远去的或走近的马,这些熟悉的元素交替着出现在梦的空间,反复粘合。它们被放大、压缩、扭曲、组合,之前彼此不相关,在梦中它们意外地被聚集在一起,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意义不再那么重要。

太极,李英杰 摄

作品简介: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产生本原范畴的代名词,太极文化,由是而生。太极图和太极拳分别是太极文化静和动的标识。《太极》作品以太极拳为物化载体,把瞬间即逝的 “无形” 予以有形,用光影艺术诠释了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白”57 号,赵晋龙 摄

作品简介:

“道白” 系列作品选择自然环境中的荒野为基本场景。这里的荒野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荒野,更是精神意义上的荒野。在人的思想中,荒野有时是幽暗的,有时是灿烂的,有时充满了恐怖,有时则是壮美。

可在我的意识中,它是超凡脱俗的圣洁之地。在这片圣地上,一个人可以漠视传统,漠视孤独,漠视共鸣,可以尽情地放任宣泄,可以理清内在的精神混乱。它映照着艺术家个体的独立意志,重构个体意识,建立了观看现实的新维度。

何时离去,骆丹 摄

作品简介:

2010 年的某一天夜晚,那时我在云南怒江拍摄作品《素歌》,我们住的山村小屋停电了,黑暗中我拿着小电筒观看白天拍摄的玻璃底片,电筒的光照亮了玻璃上的银粒子。那些没有被银粒子覆盖的暗部,是完全透明的玻璃,它们沉入了黑暗的虚空。电筒的光穿透了玻璃,影像摆脱了平面的二维空间,在另一个空间维度上生成了一个幻影。这类似于用放大机把底片投影在相纸上。光、底片、投影通常存在于暗室,它们们是制作一张影像的过程。当一幅影像作品最终悬挂在展厅的墙上供人观看时,这个过程是隐去的,它是属于作品 “背后的故事”。当电筒光照亮玻璃底片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影像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

2014 年的秋天,我走入位于中国西北的一片旷野,这旷野诞生于亿万年以前,时间在它的表面布满了消亡的证据,现在,它如同燃烧过后残留下来的灰烬,干净而又纯粹。我闯入了一个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梦境,我分不清这是远古,还是末日。除了静默地倾听风声,我用一个个 1/125 秒把它们复制到 4×5 相机的黑白底片上带了回来,在暗室中将底片用湿版工艺复制在这些透明的亚克力上。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影像 » “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计划”:观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