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东京 “玩” 微单
2021 年 7 月 23 日 19 时,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大坂直美点燃奥运圣火,五彩斑斓的烟花照亮夜空,2020 东京奥运会拉开帷幕。
新冠疫情,让一切都变得特殊,本届奥运会也不例外。
“我在,仅有 960 人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体育记者魏征在朋友圈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本期专题的 8 位记者,他们穿梭在各个比赛场馆之间,用文字、声音、图片及视频将 “空场奥运” 的点点滴滴传播开来。
除了关注奥运会本身,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无反相机频频出现在奥运赛场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进入到了机身小型化且性能强大的阶段。虽然本届奥运会很多摄影记者是第一次选择用无反相机进行采访报道,但可以预见的是,在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2024 年巴黎奥运会,将会有更多的无反相机出现在赛场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奥运故事吧。


2020 东京奥运会,是我作为摄影记者采访的第三届奥运会。和以往相比,这次在摄影器材的准备上也有不同,我除了携带单反相机外,还准备了一台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无反相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微单相机。
我是第一次尝试使用无反相机来拍摄奥运会这类大型赛事,心里有些没底。拍摄奥运会的工作强度相对是比较大的,对相机也是一种考验。摄影记者最怕的就是相机出故障,这样会耽误自己的工作,所以一台相机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可靠性。

目前的单反数码相机从结构到技术已经是非常成熟了,微单相机的成熟不过就是近几年的事。但微单相机凭借小巧轻便的机身、每秒 30 张的连拍速度、眼部追焦对焦等优异性能,逐渐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经过近 20 天的 “实战”,我感觉微单相机在体育摄影上的优势十分明显,但也有一些需要摄影记者在实践中去逐步适应的地方。
5 年前,我在巴西里约见证了中国女排夺冠的高光时刻。这一次中国女排在 2020 东京奥运会的首场比赛是我特别想拍的一场,就像老朋友又将见面一样,心中十分期待。拍摄之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查阅队员资料等案头工作之外,精心准备摄影器材也十分重要。

排球比赛在内场拍摄时难度较高,特别是拍摄运动员救球的瞬间,对排球落点的判断、相机追焦速度和记者的反应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这一次,我在内场拍摄时选择了微单相机,可以充分体验相机的对焦系统和高速连拍的功能。
首场中国队对土耳其队的比赛,我主要拍摄了郎平、朱婷等队员交流的特写、场上拼搏的画面。排球比赛的拍摄干扰相对会比较多,诸如队员之间的相互穿插走位,扣杀或拦网时球网对合焦的干扰等。正确的功能设置,会让微单相机的眼部追踪对焦功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即使是隔着球网拍摄,它也能够准确、快速识别并追踪在运动过程中队员的眼部。

在 2020 东京奥运会拍摄期间,我每天除了拍摄比赛、发稿等工作以外,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各个体育场之间转场的路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补充电池电量,持久的电池续航能力这时无疑就是 “定心丸”。我在微单相机上加装了竖拍手柄,这样就能放下 2 块电池。
拍摄乒乓球比赛是相对比较耗费电池的项目。从比赛开始到结束,从发球到庆祝,全程都需要摄影记者目不转睛地在取景器中观察着选手的一举一动,始终保持连续对焦并捕捉精彩瞬间。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往往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决出胜负。7 月 29 日,不仅有乒乓球男单半决赛,还有女单决赛。在女单决赛中,中国选手陈梦以 4 比 2 战胜队友孙颖莎夺得冠军。拍摄完颁奖仪式后,已经接近晚上 11 点,我看了一眼相机,第 1 块电池已经耗尽,第 2 块电池还有两格电,相当不错。

2021 年 7 月 29 日,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三四名决赛中,日本选手伊藤美诚以 4-1 的比分击败新加坡选手于梦雨获得女单项目铜牌。 图为伊藤美诚在比赛中。Alpha 1 + FE 70-200mm F2.8 GM OSS ,f/2.8,1/2500 秒,ISO 2500。杜洋 摄
在拍摄体育比赛时,精彩的画面稍纵即逝,高速连拍虽然能够让拍摄更轻松,但也不能 “压住快门不撒手”。微单相机每秒 30 张的高速连拍让摄影记者能够更轻松地捕捉到精彩的画面,但带来的 “麻烦” 也不少,在整理照片时,工作量成倍增加,同时硬盘的容量也需要不断扩大。
奥运会的比赛很多都是在室内进行,为了保证相对较高的快门速度,需要提高感光度来弥补。微单相机的 5000 万像素完全能够满足摄影记者对高画质的需求,同时在高感光度下噪点控制得也不错。

回顾 2020 东京奥运会的拍摄工作,微单相机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虽然是第一次使用微单相机拍摄大型运动会,但它的可靠性也经受住了考验,全程没有 “掉链子”。只有一次是因为我个人的操作不熟悉,在储存卡未完全读取数据之前,就提前拔出了储存卡,导致了数据丢失。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的相机公司服务人员通过电话及时指导如何恢复相机上数据,救回了很多不可复制的画面。可靠的相机加上可靠的服务,完全让我在工作中能够信任这台微单相机。
摄影并文/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