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天冬——产业寻根与突围

内江天冬——产业寻根与突围

在享有 “中医之乡、中药之库” 美誉的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抓住国家振兴中医药的契机建设 “中国天冬之乡”,把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主要动力。

东兴区委书记康厚林在第十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向嘉宾推荐 “内江天冬” 产品

目前,已规划天冬核心种植区,栽种天冬近万亩,引进两家全产业链企业,并有数十家企业表达了入驻的意向,开始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对外合作发展的基本态势。

乡村振兴的产业突破

东兴区是以前的内江县,总人口 89 万,城镇化率 51.97%。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多年来都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目标,虽然有了比较稳固的农业基础,但在产业发展上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支持。

“地方经济发展要摆脱荡秋千的状态。” 东兴区区委书记康厚林说。如何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是东兴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4 年前,该区白合镇黄堰村村民陈忠佳吸引了他的注意。

50 岁出头的陈忠佳原本在广东从事工程建筑,2017 年回乡大规模种植天冬——一种多年生草本中药材。他一边开垦荒山,一边租赁土地,从最初种植 10 多亩天冬,如今扩大到 900 多亩,总投入上千万元。

从工程建筑到种植天冬,是陈忠佳在事业上的一次重要转型。他从小就非常熟悉天冬,当地人一直把它作为滋补药材,习惯在房前屋后种上少量天冬,用来煲汤或炖肉烧鸡。随着近年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热度不断升温,天冬的市场行情迅速看好,2010-2013 年期间,天冬统货每公斤在 10-20 元上下,2014 年开始上涨,2016 年每公斤达到 95 元,近年的平均价保持在 50 元左右的水平上。内江天冬更是市场的紧俏货,在本地中药材市场上有价无货。经过市场调研,陈忠佳看准了发展道地天冬的机会,于是回乡创业。为了收集天冬种苗,他发动村民到十里八乡寻找和采挖天冬。

他在自己的药材基地接待了第一位 “不速之客”——区委书记康厚林,一连几个周末,他俩都在一起长谈天冬的发展前景。

东兴区委书记康厚林到天冬种植基地调研

内江天冬是四川 86 种道地药材之一,药典记载,它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据《内江县志》记载,早在清咸丰 19 年(1840 年)左右就有农民种植天冬。1946 年,天冬被列为川产药材主要品种之一;1975 年四川省种药材公司把内江定为天冬生产基地,出现集中连片种植;1985 年出版的《内江地区农业经济志》记载,内江天冬出口日本欧美等地。

陈忠佳种植道地天冬在业界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8 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组专家、中国中药协会专家、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西南医科大学教授等先后到这里考察。

“内江天冬是唯一上了《中国药典》的内江道地药材,内江天冬在道地性研究、中药经典名方开发等方面极具价值。”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代云桃说。

东兴区区委、区政府组织调研团队到全国天冬主产区了解产业发展现状,经过 8 个月的密集调研、外出考察和研讨论证,决定在东兴区种植道地药材天冬,建设 “中国天冬之乡”,以天冬种植为根基发展大健康产业。

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副主任刘雄伟介绍,内江天冬种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种植规模达 3 万亩,主要用于生产蜜饯,之后由于内江糖业衰落,天冬种植面积大幅萎缩,主要是农户房前屋后零星种植。

2019 年全国人工种植天冬面积约为 3.5 万亩,主产区在广西、贵州两省,四川为 0.5 万亩。

康厚林认为,东兴区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政策利好。国家、省、市自 2016 年以来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重要文件,要求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四川省和内江市相继提出了中医药强省、强市战略,《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明确内江地区是中国天冬道地产区、东兴区是中国天冬重要产区。二是市场需求旺盛。在当今绿色保健热潮中,中医药越来越受世人青睐,全球中药材市场年均增长 20% 以上。三是民众有现实需要。

“我们要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康厚林说。他认为东兴区找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它根植于内江深厚的人文经济的土壤之中。

全产业链再造传统

内江曾经是闻名遐迩的 “甜城”。

资料显示,内江糖业始于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内江县已形成颇具规模的甘蔗经济区。随着甘蔗大面积种植,制糖生意迅速在沱江两岸兴旺起来,形成 “遍地是甘蔗,五里一糖房” 的盛况。县内仅曾氏家族的糖产量就占中国糖业总产量的 16%,糖房最多时达 1000 余家。到 1957 年,内江种蔗面积达 37.47 万亩,产蔗量达 100 万吨,居全国前列。这里拥有多元化的产业链,从制糖业到酿酒,再到造纸,将废物排放量降至最低。

“沱江两岸,绵延的青纱帐编织着一个个甜美的梦。” 原内江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左洪章老人回忆,1936 年到 1954 年,内江从美国、印度和台湾地区引进甘蔗种,代替地方品种芦蔗,提高了糖产量。

糖类及其副产品的运销,构成了内江的主要经济活动。内江糖品由沱江进入长江,销至沿岸大中小城市,扩大了内江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在运销过程中,糖品贸易的市场体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内江成为沱江流域最大的糖品集散市场。内江糖业发展受到时代洗涤和市场考验,在历经上百年的辉煌后,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中退出了市场。

甜城今天依然是内江的名片。对内江来说,糖业经济已然成为遗迹,但追求专业、保持专注、坚持开放的精神价值仍然在发挥作用。

天冬作为扎根于内江土壤的传统中药材,长期以来都是以 “天冬蜜饯” 附属于内江糖业,现在是以主角身份展现自己的时候了。

内江在糖业传奇落幕之后,能否续写天冬传奇?

为了建成 “中国天冬之乡”,东兴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为中医药项目提供 “保姆式” 服务,按照 “一个重点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个部门负责、一套实施方案管理” 的工作机制推进中医药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

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副主任吴秋宏介绍,区委、区政府按照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实施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 “七位一体” 的全产业链战略,包括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和商贸服务平台,计划在 10 年时间内,通过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千亿天冬产业。

吴秋宏介绍,为了强化科研服务,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东兴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先后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开展内江天冬种植规范化、药材等级标准化等体系研究,开发和培育一批以天冬为主要原料的知名药品、天冬日用品和天冬大健康食品。

东兴区将建造一个以天冬药材为龙头产品的物流基地,除了交易天冬,还会进行其它中药材交易,辐射川滇黔渝四省市,届时的内江将再现曾经作为糖业交易中心的繁盛景象。

天冬酝酿着乡村巨变

在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数十个乌龟背似的小山头都已经种植了天冬。村党委书记汪东海介绍,为了发展天冬种植,他发动村民已栽种天冬 2000 余亩。

“去年一段时间,青台村家家户户开荒,机器和人工一起出动,各个山头十分热闹,就像当年大集体一样的劳动场面。” 汪东海说。

他出身于中医世家,爷爷、父亲和兄妹多人都是中医医生,他自己是浙江一家大型民企的执行总裁,去年镇政府把他请回来,先是担任青台村代村支部书记,后经选举正式任职。

汪东海比一般人更知道天冬的价值。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他组织全村成立天冬生产合作社,坚持 “村民是直接的参与者和最终的收益者” 原则,以 “4222” 利益分成模式保障村民利益,其中村民以土地入股占两成收益,劳动力入股占两成,入股村民可以参加务工获得劳动报酬;土地效益产生后,总利润的四成用于产业升级,壮大合作社集体经济。另两成作为调剂资金,用于平衡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根据测算,农户种植天冬的每亩收益在 3 万元以上。

东兴区将水源条件好的大小清流河流域 10 余个乡镇作为天冬种植基地,以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为组织形式,计划总种植面积达到 15 万亩,同时发展枳壳、黄精、铁皮石斛、蚕桑、花椒、栀子、川陈皮等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15 万亩,形成中药农业特色产业,为东兴区大健康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大规模种植天冬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种苗难以满足需要。

“内江天冬的有性繁殖功能已经退化,目前只能依靠无性繁殖。” 内江市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技术员刘丹说,“一株 3 年生的苗子,只能分 5-10 株苗子出来,繁殖系数很低。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分株繁殖方式,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天冬产业的目标。”

内江市农科院于是开展天冬繁育技术攻关,采用组培技术进行无性繁殖,“我们的技术目标是既要能保持遗传性状,又要能短时间成株、产量大。” 刘丹说。

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

陈忠佳从手机里调出一段视频,是他在北京工作的亲戚回乡时在地里挖天冬的情景,说:“这是我们小时候喜欢做的事,打小就知道天冬能滋补身体。”

内江历来有食用天冬的习惯,天冬蜜饯是内江人的美好记忆。最早是由家庭主妇将各类瓜果、蔬菜、药材放进锅内,用制冰糖产生的糖水熬煮而成,“色泽透明,饱糖饱水,滋润化渣,味美香甜”,除了自己食用,还在逢年过节、做寿迎亲时款待宾朋,独特的蜜饯制品声名远扬。目前,天冬蜜饯工艺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食药两用的理念从古到今都在实践中贯彻。

陈忠佳说,中医药同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针灸、药膳等养生方式为国人普遍熟悉和接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食药两用类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

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吕向阳认为,中医药的强大生命力根源于中医药文化,是大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东兴区把开发中医药文化服务项目作为建设中国天冬之乡的重要一环,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工作,通过天冬科普,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东兴区积极开发食药两用的大健康产品、特色生态医养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教育等,将中医药产业与生态旅游和健康产业融合,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医养产业示范区、康养观光产业区、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传承项目。

让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们的内心,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医中药服务能力,让人们对中医中药有更好的体验,为此,东兴区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专科能力建设,东兴区中医医院正在整体搬迁,以争创三级中医医院为近期目标,培育引进国医大师专家传承工作室、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与此同时,大力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康复理疗等养生保健服务;大力研制基于经方、名方、验方等的医疗机构制剂,通过专科联盟和医联体等创新合作机制,共享医疗机构制剂。

康厚林介绍,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东兴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舞台,将在更加宽广的范围内挖掘天冬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传统产品,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提升内江天冬影响力,在东兴区建成巴蜀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的特色文化走廊。

(推广)

来源:新华财经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内江天冬——产业寻根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