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 “冰心” 在冬奥
2022 年是我进入中国新闻社摄影部的第 10 年,北京冬奥会是继平昌冬奥会之后,我的第二次 “冬奥” 经历。巧合的是,我最早开始拿起单反相机记录身边所见,正是 14 年前的 2008 年。
那时刚刚结束高考的我,作为一名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拍下了不少照片。那时的我或许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在之后会成为一名职业摄影记者,也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有机会在 14 年后,拍摄这场开在 “家门口” 的冬季体育盛会,见证这座城市的 “双奥时刻”。

14 年间,北京这座 “双奥之城” 的 “变” 与 “不变”,历历在目。虽然疫情仍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但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脸上洋溢地热情、期盼与喜悦,丝毫未变。比起 2008 年,我目光所及,看到的变化,是中国人更多了一分笃定与自信。
这届冬奥会,我主要穿梭于北京城区的各个场馆,拍摄诸如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冰壶等冰上项目。在这其中,花滑算是我最深入拍摄的运动项目。从团体赛到冰舞,从羽生结弦到俄罗斯 “三套娃”,直至最终隋文静与韩聪为中国夺得双人滑金牌,我总计拍摄了数万张照片。

花样滑冰这项运动向来受到公众的喜爱与关注。而其相较于冰壶、短道这类有许多规则的冰上项目而言,花样滑冰也是公认很容易被 “看懂” 的一项运动。而从拍摄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比起其他冬奥会比赛项目来说,这项运动 “拍到” 的门槛并不高。但如何将这项力量与美感结合的运动 “拍好”,绝非易事。

正像这项运动的评分标准:技术技巧与艺术表现。从摄影的维度而言,单纯只注重这二者的其中之一,都不足以呈现这项运动的完整面貌,也就更谈不上 “拍好” 了。
诸如,若是不预先了解规则,那么拍摄者在赛场,或许不容易理解都是一男一女的组合,冰舞与双人滑到底有什么区别,也就很难准确把握这两个项目,在拍摄展现时的不同侧重点了。同理,如果不事先了解何为 “阿克塞尔四周跳” 或是 “俄萝”,可能也很难理解羽生结弦坚持的意义,或是花滑女单赛后选手们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情绪宣泄。

拍摄冬奥花滑比赛,普遍分为看台区与 FOP 内场区两个角度。看台区距离冰面较远,我一般会选用 300 毫米以上的长焦镜头,依托纯色冰面为背景,主要展现运动员们的技术动作与优雅身姿;FOP 内场区距离冰面及等分区较近,更适宜彰显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跳跃腾空,以及整体节目的艺术表现与运动员的细微情绪。但同时,这个区域也面临着背景相较看台区较为杂乱的不足。

在实际拍摄中,我会常利用 85 毫米 及 135 毫米等具有大光圈的定焦镜头,全开光圈定格瞬间,利用浅景深弥补背景杂乱的短板。
在本届冬奥会中,最打动我的瞬间也几乎皆出自于花滑赛场。羽生结弦在男单自由滑中的坚毅眼神,以及在表演滑中亲吻冰面,都让我想起,他在提及花滑这项运动,说出 “一生悬命” 时的笃定。

而说过 “男孩子做得到的,女生也可以” 的特鲁索娃,在女单比赛结束后躲在角落失声痛哭的样子,也不禁让我动容。人类的语言不尽相同,但那些瞬间都足以唤起一些相通的情绪。


这次北京冬奥会,我将两台配备手柄的索尼 A1 作为主力机,并将一台 A9M2 作为备机使用。实际上,早在 4 年前的平昌冬奥会,我便开始尝试使用索尼 A9 完成拍摄报道任务了。
无反相较于单反而言,电子快门的连拍速度、全域追踪、对焦的性能等 “看家” 技能自无需赘言。其无可争辩的重量优势,在这样的国际级大型赛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连续 10 多天的高强度拍摄,体能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摄影记者的工作状态。
更加轻量便携的器材,可以为摄影记者节省宝贵的体能。同时,在某些狭小的拍摄区域,不借助独脚架,相对自由的手持 400 毫米等长焦镜头进行拍摄,也可以给摄影记者提供了更自由的拍摄角度。

相较于无反相机刚刚面世的早期,长期使用模拟光学电子取景器而产生的眩晕感,我在本次北京冬奥会全程使用索尼 A1 的过程中,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察觉了。而安装手柄之后的 A1,搭载两块电池,哪怕赛时打开 FTP 功能,也基本可以支持我一整天多场比赛的拍摄需求。
另外,索尼 A1 完善的自定义键位功能,也使这台相机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台 “听使用者话”,而非 “听机器话” 的相机。我可以根据个人的使用习惯,在 A1 上实现单手调节测光、白平衡、对焦区域、ISO 等参数,及启动眼部对焦、追踪对焦等功能,这极大程度缩短了拍摄者在赛场应对不同突发状况时,调整相机参数的时长,尽可能减少因突发变化而错过 “决定性瞬间” 的情况。

另外基于体育、新闻摄影的实际需求,索尼 Xperia 1 III 手机搭配上专用的传输软件 Transfer & Tagging add-on 也在前方摄影记者与后方图片编辑的沟通上,提供了助益。较机身内更为精细的裁剪功能,配合索尼 A1 的高像素,使前方摄影记者更好掌控自己的照片。
而通过预设 iptc 信息来撰写图片说明、批量压缩传输图片大小等功能,可有效帮助后方图片编辑锁定图片拍摄内容,规避上传采编系统时图片大小限制,从而为视发稿时效为生命的体育类照片赢得宝贵时间。

16 天的北京冬奥会已经过去。虽然在闭环之中,有诸如出门时时都要佩戴有些喘不过气的 N95 口罩等限制,但我却在这场冬季运动的世界盛会中,感受到了一种另类的,“没有阻隔” 的自由。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为了人类共同的奥林匹克精神,克服疫情等种种困难,汇聚于北京,友好和善、平等互助的交流与沟通。
这在我的认知中,也是一个没有疫情阻隔、联结不辍、互惠互利的世界本该呈现的美好景象。折柳寄别情,可以送别的,或许是为了冬奥会来到北京的人们。而这座城市,这场盛会为人类带来的希望与感动或许会长久地留存下去。
摄影并文/崔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