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雪中第一流

皆是雪中第一流

2 月 9 日,俄罗斯奥委会选手斯坦尼斯拉夫·尼基京在自由式空中技巧赛前训练中。吴壮 摄

回想 2008 年北京奥运会,那时作为城市志愿者的我,在家门口见证奥运健儿的风采,心中满是激动。当时学校组织我们前往国家体育馆观看中国女子手球队的一场比赛,全场高唱《歌唱祖国》的场景还萦绕心头。

14 年弹指一挥,如今的我来到了赛场边,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地方,通过相机与全球最顶尖的冰雪健儿进行沟通,这一切如梦般美妙。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我第二届冬奥会,回想起四年前第一次站在奥运会的舞台,那时的自己更多的是体验与学习。

2 月 3 日,一名选手在冬季两项赛前训练中进行射击训练。吴壮 摄

在韩国平昌的赛场上,我踏遍了每一块儿赛场,从空中技巧到高山滑雪,从雪车雪橇再到冰球,每天光坐公交车就要用去两三个小时。那时的我就像一块儿干燥的海绵,尽情地吸收着每一滴水。也正是在那届冬奥会的最后两天比赛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索尼无反相机。

当时最大的感受便是电子取景器带来的即时性,所见即所得,让我不用再担心可能存在的曝光不准。而在电子取景框里直接回放照片一方面可以避免被阳光干扰,最直观地回看自己拍摄的照片,还增加了一些神秘,让自己的照片不会被旁边的摄影记者第一时间看到。

2 月 18 日,瑞典选手埃里克·莫贝尔格(中)在自由式滑雪男子障碍追逐比赛中。吴壮 摄
2 月 8 日,捷克选手埃丝特·莱德茨卡(右)和奥地利选手达妮埃拉·乌尔宾在单板滑雪女子平行大回转决赛中。吴壮 摄

本届奥运会,我主要负责张家口云顶滑雪场的比赛项目拍摄。虽然每一名参加冬奥会的记者都很不容易,但是如果硬是要评出哪里的记者最不容易,那恐怕非云顶的摄影记者莫属了。

每天我们都要沿着长长的雪道逆势而上,背着重重的摄影器材,与呼啸的冷风进行对抗。这时器材的轻量化是摄影记者所追求的。

2 月 9 日,日本选手平野海祝在单板滑雪男子 U 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中。吴壮 摄

相机的重量是摄影记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索尼 A1 机身仅 652 克,加上 400 毫米镜头的重量绝对是摄影记者的福音,它大大节省了我们上山的体力,让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前往我们想要的拍摄点位,节省出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拍摄中来。配上它强大的防抖能力,你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在使用 A1 配备 400 毫米镜头时大胆地抛弃独脚架,全程手持进行拍摄。

重量轻并不意味着质量打折,索尼 A1 的 5010 万像素更加真实地还原赛场本身,让每一个细节都被清晰地记录,甚至是那些你肉眼可能忽视的细节,譬如美国名将肖恩·怀特在他最后一届奥运会后暗暗留下的泪。

2 月 10 日,美国选手肖恩·怀特在男子单板 U 型场地技巧决赛后。吴壮 摄

索尼 A1 每秒 30 张的连拍速度更是给体育摄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高速连拍配合超高速快门甚至可以捕捉到出膛的子弹这种人眼不可能看到的细节。这只是无数不可能中的其中一个。当然这一切也多亏了无反相机将无声快门变成了可能,想象一下在冬季两项运动员屏气凝神之时,一排照相机以每秒几十张的速度不停按动快门,那连续的快门声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在拍摄各类舞台表演和会议发言时就会很尴尬。

总之,高速连拍让你能从容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瞬息万变的赛场,把珍贵的瞬间永远凝固在相机里。

2 月 5 日,捷克选手萨尔卡·潘科卓娃在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中。吴壮 摄

索尼 A1 的菜单相比以往逻辑更加清晰,你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你需要找到的内容进行设置。机身按钮的分布,快捷键的设置也给拍摄提出了更多可能。你可以提前将拍摄参数预制在功能键上,以便随时调出特殊的拍摄效果参数以及迅速回归到正常拍摄效果。

作为一台专业记者机,索尼 A1 还专门配备了以太网端口,使奥运赛场的记者能直接将相机与网线连接,直接将拍摄的照片第一时间回传到编辑部。

2 月 12 日,获得季军的加拿大选手埃利奥特·格伦丁(右)和梅尔耶塔·奥丁在单板滑雪障碍追逐混合团体比赛颁发纪念品仪式上拥抱。吴壮 摄
1 月 30 日,英国选手威廉·芬内利在男子雪上技巧训练中。吴壮 摄

除此之外,A1 本身也可以连接 Wi-Fi,这代表如果你也可以在无线网络足够稳定的环境下直接将相机中的图片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回编辑部。这对于分秒必争的新闻时代,绝对解决了记者追求实效性的第一需求。

索尼 A1 陪我走过了近一个月的奥运拍摄,它的稳定表现帮助我记录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瞬间。但是我知道这台大有内容的相机还有很多惊喜等待我去发现,也期待索尼能给摄影记者带来更多的可能。

摄影并文/吴壮

吴壮,新华社记者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皆是雪中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