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滑雪,唯快不破
“回眸凝望,满目情怀。翻看那些镜头里凝固的瞬间,冰雪之上的那些笑脸、泪水、拼搏、勇气……每一张图片以及背后的故事都像刚刚发生一样,一幕幕过往停留在脑海中,成为我的宝贵财富。——陈斌”


因热爱而坚持,因梦想而坚定。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了,我的第一次冬奥会采访报道也划上了句号。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整理数以万计的图片,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冬奥比赛日的清晨 6 点,我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登上班车前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 “岩石” 赛道,准备一天的采访拍摄。
我叫陈斌,是新华社甘肃分社摄影部主任。按照统筹安排,我与同事陈益宸、张晨霖、连振组成了四人小组,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和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NOPP)的一员,驻扎在延庆赛区,负责有着 “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 之誉的高山滑雪项目全部 11 枚金牌的拍摄报道任务,同时在需要的时候支援雪车、雪橇项目的拍摄报道。
为了更好地完成报道任务,我在接到通知时便开始投入前期准备工作。我携带了 2 台佳能 EOS R3 作为主要拍摄机器,还准备了 2 台备用机,同时准备了不同焦段的镜头和充足的电池、存储卡、读卡器等设备,进入闭环后更是加紧熟悉比赛规则、参赛运动员资料、赛场拍摄点位和发稿流程,尽可能做到对每个环节心中有数,临阵不慌。


(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全能赛况
2 月 17 日,美国选手米凯拉·希夫林在第一轮比赛中。
当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全能项目的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15002570865
高山滑雪比赛在有着 “雪飞燕” 之称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这里是整个北京冬奥会海拔最高的赛场,场馆最高处海拔达 2198 米,垂直落差约 900 米,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之一。由于雪道长、气温低、海拔落差大,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给高山滑雪赛程带来了极大挑战。
本届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的第一个项目男子滑降和最后一个项目混合团体,均因大风推迟了一天,全部 11 项比赛中有 7 项在开赛时间上有所调整,这同样给摄影记者的拍摄和赛后发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我基本上每天都会搭乘 6 点的班车提前两小时到达比赛场地,也会在摄影包里多带两块电池和存储卡,以便在极端天气下和延长的比赛时间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


从 7 日正式开赛算起,几乎每个比赛日都有金牌产生,赛程不可谓不密集,让每位记者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 “充实”。参加高山滑雪各个项目的选手多达三百余名,竞速比赛中每位运动员只有一次滑行机会(竞技比赛中有两次机会),这意味着在滑行速度可以超过 140km/h 的赛道上,选手们从我面前飞驰而过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并且拍摄机会很可能只有这一次。
快,是高山滑雪的特点;快,也让摄影记者没有试错的机会。在这个比拼谁向下滑得更快、更好的项目里,“唯快不破” 同样是摄影记者的制胜法宝。想拍好高山滑雪,我们手中的武器也要相当的 “快”,这一点,EOS R3 没有让我失望,甚至大大超乎了我的预期。

(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赛况
2 月 11 日,波兰选手玛丽娜·贡谢尼察·达尼埃尔在比赛中。
当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项目的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15002570865

在第一天拍摄官方滑降训练的时候,我就发现 EOS R3 堪称革命性变化的电子快门性能的优越性,最高 1/64000 秒的超高速快门和最高约 30 张/秒的连拍速度,搭配强大的被摄体运动追踪和全覆盖对焦功能,可以帮助摄影记者轻松地拍到想要的画面。同样令人惊喜的是,EOS R3 开机启动时间非常快,这对于冰雪运动摄影来说的确很重要,因为极寒低温对电池续航是个极大挑战,为了保证随时拍摄,不少摄影师只能全程开机,在等待的时间里电量也白白流失,而 EOS R3 最快约 0.4 秒的启动时间让我可以放心地在平时关机,在需要的时候则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这也大大提升了相机的续航表现。
在拍摄高山滑雪的十几天里,我看到了赛场上的荣耀与坚持,也见证了赛场外的团结与友谊。在这场高速运动的美学艺术盛宴中,既定格了冠军问鼎的胜利笑容,也记录了失利者为梦想而洒下的泪水!勇气、拼搏、突破、遗憾……一起构成了这场逐梦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风云中的无限魅力,也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更多理解和热爱。


(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奖牌颁发仪式
2 月 11 日,获得季军的瑞士选手米歇尔·吉辛在领奖台上激动流泪。
当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项目奖牌颁发仪式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瑞士选手拉拉·古特-贝赫拉米获得冠军,奥地利选手米丽娅姆·普赫纳获得亚军,瑞士选手米歇尔·吉辛获得季军。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15002570865
还记得在男子超级大回转比赛中,我一边紧张地盯着相机取景器,不时回头望一眼竞速结束区的成绩显示屏。轮到奥地利队名将马蒂亚斯·迈尔出发时,前面领先选手的成绩已经相当出色,没想到的是,在前 4 个测速点的阶段用时并不占优势的迈尔,在赛程最后一段发挥出了极致能量,以 1 分 19 秒 94 的成绩冲线夺冠,仅仅领先第二名美国队选手瑞安·科克伦·西格尔 0.04 秒,在毫秒之间实现了逆转。连续三届冬奥会夺金的迈尔冲线后激动不已,我手中的相机快门也不停被摁下,将他在冬奥赛场上的爆发力、拼搏精神和飞扬的神采凝结在瞬间。


高山滑雪——男子全能赛况
2 月 10 日,瑞士选手扬尼克·夏布洛茨在男子全能滑降轮比赛中。
当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全能项目的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15002570865
在本次冬奥会上,许多运动员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中国队首次实现全项目参赛,队员们奋力拼搏,表现出色,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女子滑降卫冕冠军、意大利队选手索菲亚·戈吉亚则上演了 “不可能的复出”,她在膝盖韧带受伤、腓骨轻微骨裂 20 多天后就出现在北京冬奥会赛场,并在女子滑降中拼得一枚银牌;还有那个 “从未赢过” 的 41 岁法国队 “老男孩” 约翰·克拉雷,这次终于获得了银牌,成为了冬奥会史上年龄最大的高山滑雪奖牌获得者…… 每一位飞扬在高山之巅的选手都在用勇气与拼搏、汗水与泪水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在这场奥林匹克盛宴中熠熠发光。
除了赛场上的运动员,这次冬奥会,另一个让我感受深刻的恐怕就是摄影记者手中的 “武器” 了。这一次我发现更多的摄影记者在赛场上选择使用无反相机,当众多摄影记者挤在一起拍摄时,耳边居然听不到 “咔咔咔” 的此起彼伏的机械快门声响,让我感叹小小的一块反光镜的消失,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掀起了一场数码相机的大变革。


过去的这几年,无反相机一直在针对自己的性能短板不断完善。这种努力有了显著的成果,让越来越多的职业体育摄影师选择了无反相机。在和美联社、路透社和盖蒂的同行们交流时,大家共同的感受便是,在未来,无反相机必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下一届冬奥会,无反相机将带给摄影记者更多期待和可能。
一场繁华的落幕,也将是另一场传奇的开启。回首来时路,明日又天涯,同样期待的,还有下次那个更好的自己。

摄影并文/陈斌
编辑/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