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以品牌建设为引擎,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重点打造区域粮食品牌,持续扩大 “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 品牌的影响力,并先后入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成为企业增效、质量提升、销量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吉林大米” 连续三年荣登 “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 榜首,被誉为全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鲜活样本” 和 “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 的先行者。
在 9 月启动的吉林粮食品牌建设活动上,业内人士认为,吉林省以企业为核心,通过品牌建设,不断优化粮食的产品和产业结构,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成为推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持续扩大区域品牌影响
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 10 年,全省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 700 亿斤以上,2021 年更是突破 800 亿斤大关,粮食人均占有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第一位。不仅如此,地处世界著名 “黄金水稻带” 和 “黄金玉米带” 的吉林,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出产的大米、鲜食玉米品性自然,品质上乘,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为把得天独厚的粮食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吉林省 2013 年出台《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全省粮食品牌建设工作。
此后,吉林省在全国率先以省域为名推出 “吉林大米” 公共品牌,融合省内优质区域品牌、重点企业品牌、特色产品品牌,形成区域、企业、产品 “三位一体” 的品牌矩阵,通过政府搭平台,协会严把关,企业唱主角,上下联动,协同发力推进。
经过数年的品牌打造,“吉林大米” 入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成为吉林农业的 “白金名片”,旗下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大米先后入选杭州 G20 等重要国际会议、里约奥运会等体育赛事以及中国南北极科考团队指定用米,吉林市、长春市、柳河县、德惠市、舒兰市、梅河口市和白城市分别荣获 “中国优质粳稻贡米之乡、中国优质粳米之都、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中国生态稻米之乡、中国皇粮御米之乡、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 称号。
农业品牌智库农本咨询创始人、知名农业品牌专家贾枭认为,吉林大米形成了 “地标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为旗帜,企业产品品牌为旗手” 的品牌矩阵,对全国省级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是观念上的突破。
2020 年,吉林省又印发《关于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继吉林大米品牌之后,全面启动鲜食玉米品牌建设,打造 “黄金名片”;目前已先后涌现出农嫂、嘉美、陆路雪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往国内 30 个省份,并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 16 个国家和地区。
聚力推动产业主体发展
破解 “小而散”、实现 “走出去”,粮食品牌的整合绕不开。2016 年,吉林省粮食部门优选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成立吉林大米产业联盟,联盟企业统一使用 “吉林大米”LOGO,用 “吉林大米” 的大品牌统领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聚合企业品牌。
依托这些企业,吉林大米向上扩大种植基地,向下深耕销区市场,推动上游土地流转、托管和订单种植,下游产销对接和渠道整合,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形成 “企业+合作社+农户” 的利益共同体。
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吉林粮食产业发展造就了一批领军企业。本次粮食品牌建设活动上,10 家企业被评为吉林大米领军企业,将在品牌打造和推动水稻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水稻产业集群化发展。
作为十大领军企业之一,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明柱表示,在提出吉林大米品牌打造之前,公司只考虑价格和销量,生产量不小,但年利润率不到 1%;在参与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后,年利润率提高到 5% 左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东升认为,吉林大米以企业为核心,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要素紧密结合,未来要进一步依托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重点打造头部企业群,形成具有品牌溢价能力的核心企业群,带动产业的高效协同。
据了解,目前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已从最初的 7 家发展到 69 家,成为平台搭建、品牌宣传、产品销售、产业联动的核心骨干,在水稻基地建设、优良品种推广、优质产品开发、优质品率提升、营销模式创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喜亮介绍,与 2013 年相比,吉林省大米企业自有基地面积从 130 万亩增加到 330 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 80%。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由 140 亿元增加到 260 亿元,效益由全行业亏损提升到近两年稳定在 6 亿元以上。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两年来,产值由 16 亿元增加到 32 亿元,翻了一番。
全面发力供给需求两端
立足粮食品牌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吉林省力求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市场需求,建立了一系列品牌和产品标准。
2016 年,吉林省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 “吉林大米” 地方标准,并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市场销售情况,制定吉林稻花香、吉林长粒香、吉林圆粒香、吉林秋田小町等 4 个品类的优质大米团体标准。
2021 年,吉林省发布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种植、储存、运输、加工技术、质量追溯等全过程、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研发的吉林大米质量追溯平台软件系统,采用 “从农田到餐桌” 的追溯模式,对水稻从种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对省内大米加工企业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实现来源可查明、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目前有 166 家大米加工企业在线运行。
在需求端,吉林省不断完善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接连推出吉林大米直营店(柜)、电商平台、产销直通、“吉田认购” 四个营销模式。其中,在省外设立的 “吉林大米” 专卖店达 180 余家,商超专柜 600 多个;创新推出的 “吉田认购” 模式实现了 “消费+体验”“基地+市场” 的多维互动,综合产出效益比普通稻田高出 2 至 3 倍。
同时,吉林大米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为重点,逐步构建起稳固的省内省外互联、直营分销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营销体系。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吉林省中高端大米销量由 9 亿斤增至 25 亿斤。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认为,市场经济中品牌对产业的发展,对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非常重要,吉林大米形成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创建和推广经验。
冯喜亮表示,吉林省将着力构建吉林大米与吉林鲜食玉米的 “核心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 新格局,把吉林粮食品牌的 “双金” 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其中,吉林大米力争到 2030 年成为行业领军品牌,并带动旗下 5 个以上区域品牌成为国内高端农业品牌;全省中高端大米销量达到 50 亿斤,占总销量比例超过 50%,企业自有水稻种植基地增加到 600 万亩,带动当地水稻平均收购价提高 10% 以上。
(推广)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