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天:由 “表象” 到 “内省”,感性与理性完美融合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一览芳华。第三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在两岸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的翘首期盼下开幕。《双金辉映——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于云天、叶文龙原作展》是本届影像文化周的主推项目。今天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著名摄影师于云天在本届文化周的作品《心像风景》系列。
心像风景
文/于云天
我早年的风光摄影创作注重对自然的摹写,审美意趣更多的是捕捉转瞬即逝的奇异景观,是 “再现” 而不是 “再创”。那个时期,风光摄影的主旨是把唯美作为第一要素,拍摄那些 “引发审美情感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然而,随着对影像的不断认知和探索,我愈发意识到,那些原本极致的、漂亮的、唯美的自然风光,仅仅是美的初级展现,是愉悦情感的感性认识,而摆脱窠臼,创立一种新的风景格式塔,由 “表象” 到 “内省”,从文化层面诠释,感性与理性完美融合,是我创作的方向。我称此为 “深度摄影”,即 “心像风景”。
我们常以 “悟道” 来形容和企望获得艺术的真谛——精神的无拘无束、心灵的自由飞翔,这种属于宇宙生活的飞流意识,令所有艺术创作明显地流露出一种激情。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全身心的浪漫境地,一切尘世的思考与其说是被淡化了,不如说是精神得到了慰藉与升华。于是,宇宙不再是难以企及的神灵境域,而是自由精神的栖身之所。毕竟,客观的自然之美,必然向着自由精神跃进,用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说法是:“始而追求,继而到达,终于超越。”
没有比在大自然的拍摄过程中,发现和捕捉到自然神灵转瞬即逝的神奇瞬间而感到欣喜若狂了。我深信,在自然深境中隐秘着一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觉到的有秩序的和谐和高超的理性,一种存在于自然界里 “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人没有第二双眼晴”(帕斯卡尔语)。我庆幸能借助摄影之眼,在天涯孤旅的漫漫长路中,发现和捕捉蕴藏于自然界生命永恒的神秘,并充满激情地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世界。“惟有足迹引动遐思”,或许,这就是我自始至终热衷于风景摄影,永远 “在路上” 的原因所在。
摄影并文/于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