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同安:守正创新,绽放非遗华彩
近年来,同安区不断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联结点,守正创新,让非遗 “走出来,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首屈一指
无论是非遗代表项目的数量还是类型多样性,同安区均居于全市前列,充分体现了同安区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的地方风情。
目前,同安区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 项(南音、送王船,同安区拥有市级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 项(歌仔戏、厦门漆线雕技艺,同安区拥有市级保护单位)。



同安区还拥有莲花褒歌、车鼓弄、锡雕等省级非遗项目 15 项、市级非遗项目 11 项、区级非遗项目 13 项;省级传承人 12 名,市级传承人 13 名,区级传承人 21 名。



传承发扬
对于这些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非遗资源,同安区一直重视对于它们的保护、传承,通过出台一系列非遗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民俗文化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方式,让非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除此之外,同安区还注重于让非遗 “活起来”,依托传统节庆日打造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元宵节莲花褒歌比赛、闽台送王船文化节等),并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文化进公园进校园等覆盖全区的文化活动,使非遗文化更深入百姓生活,真正实现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守正创新
如何发挥、利用好非遗资源?同安区给出的答案是,“守正创新”。守正,即是提取传统工艺中的技艺精髓与优秀的精神品质;创新,即是将传统工艺结合当代的新科技、新业态,对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和产品形态进行优化升级,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走进群众之中,永葆青春活力;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动人华彩。同安秉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工作方针,对非遗资源进行了继承与发扬,打造出一张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视频制作/中共同安区委宣传部、同安区融媒体中心
摄影作品来源/同安区文联、同安区摄影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