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①

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①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 75 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浴血新生

1921 年,中国诞生了共产党,开天辟地;1949 年,新中国成立,改天换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雄的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浴血奋斗,推翻 “三座大山”。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万众一心把复兴图景绘于奋进路上。

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战员合影。新华社发 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

点评:红军不怕远征难。关于长征胜利会师为数不多的珍贵历史照片。树下合影为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1937 年 9 月 25 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某部机枪阵地战士们在山西平型关歼灭日军。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新华社发(苏静 摄)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

点评:真实的战争场面记录抗日官兵在烽火前线的殊死血战。

1940 年 8 月,八路军攻克河北涞源县日军据点东团堡,战士们在长城烽火台上欢呼胜利。新华社发(沙飞 摄)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

点评:人物身姿挺拔、情绪昂扬,环境具有典型象征意味,传递抗日必胜的信心与勇气。

1944 年,在冀中根据地的地道医院,八路军伤员正在接受救治。新华社记者 石少华 摄

点评:狭小逼仄环境中的人物空间关系紧凑,主体动作充分体现强烈的紧张感。

1944 年,晋察冀边区民兵在山西忻州南同蒲线破坏铁路,切断日军补给线。新华社记者 李峰 摄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战地摄影名作,是使用镁光灯闪光进行夜间拍摄的精彩实践成果。一道白光闪射,永远定格切断敌人补给线、让铁路大翻身的伟大历史时刻。

1948 年 2 月 29 日,西北野战军战士们在陕北宜川县瓦子街战斗中。新华社记者 刘长忠 摄

点评:剪影抽掉了画面细节,照片形式感增强,具有象征意味。

1948 年 6 月,北平昌平县上下店子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三纵队摄影记者袁苓(右),在火线上拍摄战士们向国民党部队冲锋的情景。新华社发(郝建国 摄)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

点评:表现红色新闻摄影工作者以相机为武器,冲上战场的经典画面,震撼人心。远处烟尘漫天,增强画面动感和紧张感,更凸显新华社摄影记者不顾安危、冒死工作的气概。

1949 年 4 月,在渡江战役中,19 岁的姑娘颜红英摇着船桨送解放军战士们渡江。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 摄

点评:前景渡船与远处三艘小船相互呼应,小姑娘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摇橹划桨护送解放军官兵渡江作战的瞬间,成为体现军民关系的完美影像。

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 摄

点评:真实再现解放军欢呼胜利的决定性瞬间,具有珍贵历史价值。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开国大典会场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新华社发 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

点评:展现开国大典历史时刻。天安门广场密集的人潮蔚为壮观,尽显民心所向。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①

评论

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