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④

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④


时空巨变

天涯变咫尺,万里架通途。

75 年来,从 “用脚丈量” 到日行千里,从 “见字如面” 到万物互联,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改写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让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相连。

1954 年 9 月 6 日,我国自制的第一艘大客轮 “民众号” 从上海离岸前往湖北宜昌,开始了它在长江上的首航。新华社记者 范杰 摄

点评:人群与客轮遥相呼应,活跃画面。

川藏公路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川藏公路 1950 年开始修建。新华社发 (李万春、张加里摄)

点评:人物姿态生动真实,惊险的场景极具冲击力。

2006 年 7 月 1 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青海沱沱河大桥桥头,当地群众欢迎从格尔木出发的 “青 1” 次列车。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点评:哈达飞扬增加动感,画面气氛更加热烈。

2018 年 10 月 7 日,复兴号高铁列车驶过北京永定门。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点评:背景环境交代充分,黄昏时分的良好照明条件使画面层次丰富。

1986 年 5 月,河南郑州邮电局人工电话交换机工作大厅的接线员在紧张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点评:贯穿画面的线条密集排列,营造出忙碌的氛围。

2000 年 2 月,广东东莞长安镇一家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女工。新华社发

点评:画面细节丰富,现场光线对主体形成柔和照明。人物神情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时间赛跑,充满力量和希望。

2016 年 5 月 24 日,在浙江杭州社会福利中心,一位老人通过智能养老机器人 “阿铁” 与家属视频通话。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点评: 老人姿态自然生动,与机器人的互动给照片带来趣味性。

1964 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邮电局邮递员周德文,肩挑邮件,奔走在苗岭山区,为当地群众投递书信报刊。新华社记者 王翼南 摄

点评:典型人物形象展现时代特征,光线充足,画面简洁,人物表情朴实真诚。

2020 年 1 月 29 日,一架中国邮政航空货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点评:被摄主体远近交叠,拉伸视觉空间,丰富画面层次。

2024 年 2 月 5 日,在深圳大鹏新区南澳街道,丰翼无人机搭载着海鲜起飞,前往龙岗区的起降点。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点评:以无人机的角度拍摄无人机,场景选择别致,复杂背景交代充分。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④

评论

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