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⑦
硬核实力
这是国人心中最 “燃” 的记忆——
“两弹一星” 的声声巨响,我们有了自立自信的底气;“天眼” 远望、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大国重器 “上天入地”,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一路攻坚克难、一路披荆斩棘,中国制造挺起大国脊梁,中国科技展示大国豪气。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发
点评:历史性经典画面,场面壮观,震撼人心。
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新华社发
点评:明亮的天光与火箭点燃时喷出的火焰之间光比相对柔和,发射现场和设备都获得更完整均匀的呈现。
2006 年 5 月 20 日,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点评:场面恢弘,信息丰富,奔腾的水流彰显动感和力量。
2010 年 7 月,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 在中国南海成功下潜后出水。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点评:多个被摄物体由左及右,从大到小,形成视觉上的阶梯效果。物体色彩上的相对统一较好反映出彼此关联,画面和谐平衡。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成功构建 76 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 “量子优越性” 的国家。新华社发
点评:细节清晰,光色独特,具有很强的科技感,解开科学奥秘的解析式近景拍摄,令人倍感新奇。
2021 年 7 月 24 日, 中国海军山东舰在南海某海域机动航行。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点评:主体威武突出,随风飞舞的白云与海面翻滚的浪花共同增强照片动感,让航母气势更加雄壮。
2023 年 5 月 28 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水门礼迎接 C919 首个商业航班东航 MU9191。新华社发(汪洋 摄)
点评:场面宏大,层次丰富,主次被摄体高度呼应,仪式感满满。隆重的水门礼强烈烘托现场气氛。
2023 年 6 月 22 日拍摄的位于贵州平塘县的 “中国天眼” 全景,目前 “中国天眼” 是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点评:高科技设备与美丽自然完美融合,场面壮丽雄阔,气象万千。
2024 年 2 月,中国第 38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秦岭站附近为企鹅拍照。新华社发
点评:画面生动和谐,充满趣味,雪花飞舞突出极地元素,低角度呈现美丽光影效果。
2024 年 6 月 2 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监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工作情况。从 5 月 3 日成功发射到 6 月 25 日顺利着陆 “回家”,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点评:屏幕信息清晰显著,下方工作人员与屏上主体形成关联,生动表达航天人 “托起” 航天器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