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⑧

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⑧


百花齐放

时代东风浩荡,激活 “一池春水”。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神州大地升腾起 “郁郁乎文哉” 的盛大气象。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文明古国,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焕发新的风采。

20 世纪 50 年代,梅兰芳在京剧《贵妃醉酒》中扮演杨贵妃。新华社发

点评:人物动作造型传神,画面色彩丰富。

1955 年 12 月,甘肃文化局主办的电影放映训练班上,学员们在检查电影放映机和电影片。新华社记者 赵淮青 摄

点评:场景别致,侧光形成人影填补左侧空白,丰富视觉形态。

1957 年 4 月,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于武汉长江大桥合龙前夕,在工地向工人们作慰问演出。新华社发

点评:场景信息丰富有层次,人物表情生动且富于感染力。

1970 年拍摄的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 摄

点评:在设备和感光材料条件受限的彼时,精准清晰捕捉高速运动的舞蹈奔跳动作,显示摄影者深厚的抓拍功力。

20 世纪 70 年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员在草原上为牧民演出。新华社发

点评:照片呈现黑白染印转彩色效果。表演者与观众交互交融,远处景物良好展现画面三维空间,环境层次丰富,生动耐看。

甘肃麦积山文物研究所会同敦煌莫高窟和省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修复麦积山石窟大佛。(1982 年 12 月 7 日发)新华社记者 李生才 摄

点评:石窟佛像的 “大” 与木架上下两层研究修复技术人员的 “小” 形成有趣对比。

1991 年 3 月 2 日,重庆市民在街心公园跳交谊舞。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 摄

点评:山城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画面高低层次,上方观众与下方舞者形成有趣的互动关系。

2008 年 9 月 9 日,读者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阅览区内阅读书籍。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点评:背景书柜犹如士兵阵列,蔚为大观,三张书桌富于均匀节奏感,伏案读者与行进中的人物成为富有活力的视觉变量,给人良好审美感受。

2013 年 5 月 1 日,观众参加北京草莓音乐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点评:被摄人物神情姿态 “闹中有序”,舞动的双手,极好地烘托热烈的现场气氛。

2023 年 11 月 28 日,观众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内参观 “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点评:被摄者身处画框层层深入的展品之间,有趣的空间关系和独特拍摄角度让照片生动而神秘。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读照片丨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图片里的中国 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