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雪赛场上的精准捕捉:索尼 α1 II 拍摄亚冬会体验
亚冬会的冰雪赛场充满了挑战与激情。运动员们在严寒中拼搏竞技,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球等项目都在考验着他们的极限。对于摄影师来说,如何精准捕捉这些瞬间,既是对摄影师技术和体能的挑战,也是对拍摄器材的考验。

冰雪运动首先要面对严酷的寒冷环境,其次大部分冰雪运动的速度都是很快的,所以拍摄冰雪运动器材的性能尤为重要。精准的对焦、高速的连拍、高质量的画质,所有这些都要求相机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表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这届亚冬会我带上了两台索尼 α1 II 机身,在冰雪赛场上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我的主力镜头是 FE 50mm F1.2 GM、FE 70-200mm F2.8 GM OSS II、FE 300mm F2.8 GM OSS,备用镜头则是 FE 400mm F2.8 GM OSS。FE 300mm F2.8 GM OSS 镜头与 1.4 倍增距镜搭配使用,可以弥补焦段长度的不足,极限情况下还可以使用机身 1.5 倍裁切,在基本不损失画质(使用增距镜)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大约 2500 万像素下等效 630mm 焦距的拍摄状态。

索尼微单加长焦镜头组合为我提供了很强的拍摄性能与便捷性,在应对高速运动与极端环境下的表现时,相机的各项优势让我能够游刃有余。
轻量化设计带来的便捷优势
在拍摄一些雪上项目时,我们需要背负着沉重的器材长距离移动寻找合适的拍摄位置,室外我们还穿着厚厚的保暖服装。得益于索尼 α1 II 与 FE 300mm F2.8 GM OSS 镜头的轻量化设计,整个拍摄过程中的移动更加轻松。在室内场馆手持拍摄时,FE 300mm F2.8 GM OSS 镜头的轻巧极大提高了我的机动性,拍摄时不仅能够迅速调整机位,还能轻松应对长时间的拍摄过程。

严寒中的稳定表现
冰雪赛场不仅对摄影师的体能是一大考验,也同样考验着器材的抗冻性与电池续航能力。严寒的天气常常让设备的电池电量迅速下降,而机械组件也需要具备防冻性能,才能保证长时间的稳定拍摄。

索尼 α1 II 的表现让我非常满意。即便在室外的超低温环境下,相机依旧能保持顺畅的操作,电池续航也远超预期。相比以往使用的其他设备,α1 II 的轻便和耐寒性能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拍摄本身,而不必为器材的性能而分心。无论是室外赛场的快速移动,还是长时间的静态拍摄,都能顺利应对。
高速追焦与连拍能力
大部分冰雪运动的核心是速度,而高速运动的拍摄要求相机具备强大的连拍与追焦能力。无论是短道速滑时运动员的迅猛转弯,还是自由式滑雪的空中技巧,动作的瞬息万变都要求摄影师能够快速完成对焦。

索尼 α1 II 配备了基于 AI 芯片的自动对焦算法,能够每秒进行 120 次对焦的计算。这使得相机在高速追焦时能精准锁定运动员的动态,并快速调整焦点。在短道速滑的弯道处,运动员的转向几乎是瞬间发生的,传统相机可能会因为计算延迟导致跟焦滞后,但 α1 II 通过高频率对焦计算,能迅速响应运动员的移动轨迹,让我准确地捕捉到精彩瞬间。

预拍摄功能与画质
对于捕捉高速运动瞬间,预拍摄功能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技术优势。α1 II 的预拍摄功能可以在按下快门前 1 秒钟就开始记录画面,结合每秒 30 张的 RAW 格式高速连拍,不会错过那些关键时刻。这对于拍摄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等极限运动,尤其是动作转瞬即逝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画质方面,α1 II 的 RAW 文件提供了 14bit 色深,这意味着在后期制作时有更多的调整空间,尤其是在细节恢复和色彩表现方面。这对于体育赛事摄影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光照条件和场景转换可能会对画质产生很大的影响。14bit 的 RAW 格式让我在后期调整时能够更加细腻地处理图像,确保最终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质量。
操控与易用
长时间的拍摄需要摄影师与相机之间有更好的互动,而索尼 α1 II 的机身设计和握持感使得长时间手持拍摄变得更加舒适。在巴黎奥运会上,我使用的是 α9 III 微单相机,α1 II 的操作布局与 α9 III 基本一致,使得我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机身,操作起来非常顺手。

有一个小小的配件推荐,尤其适合在寒冷环境中使用——索尼 α1 II 搭配的加深眼罩。这个眼罩可以增加脸部与相机后背的距离,有效避免哈气在目镜上产生水雾,尤其是在冬天的低温下,它的效果尤为明显,提高了拍摄的舒适性和效率。

另外,经过软件更新后,α1 II 还增加了 “中断续传” 功能。当拍摄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需要中断正在传输的照片时,我可以选择暂停传输,继续拍摄,拍摄完成后再传输。这一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我能够及时捕捉每个精彩瞬间,而不必担心传输过程中断而错失良机。
索尼 α1 II 无疑是这次亚冬会拍摄中的得力助手。从高速运动的精准追焦,到在严寒环境中的稳定表现,再到便捷的无线传输功能,它都展现了顶级摄影器材应有的实力。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上的较量,更是一场与时间、与动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