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格冰雪传奇:第九届亚冬会的项目突破、设备实战与极寒叙事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 “亚冬会”)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体育赛事,于 2025 年 2 月 7 日至 14 日在中国哈尔滨举办。本届赛事的举办背景与规模体现了亚洲冰雪运动发展的新高度,新华社对赛会的深度报道,则成为展现中国办赛能力的重要窗口。本届亚冬会以 “冰雪同梦,亚洲同心” 为口号,旨在推动亚洲冰雪运动普及化,特别是吸引东南亚、西亚等传统非冰雪强国参与,如柬埔寨、沙特阿拉伯首次派运动员参赛,标志着亚洲冰雪版图的拓展,哈尔滨在 580 天内完成筹备工作,体现了中国高效的组织能力。
作为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对亚冬会的报道呈现多维度、立体化特点。在筹备进程跟踪方面,自 2025 年 1 月起,新华社连续发布《第九届亚冬会各项筹备工作就绪》等稿件,强调筹备效率与保障细节,如主媒体中心 1 月 31 日启用时的实地探访报道。在内容形式创新方面,通过图表新闻《一图速览·“尔滨” 亚冬会主要比赛项目》直观解析赛程,结合音视频制作呈现场馆科技与人文亮点,增强传播可读性。在主题聚焦方面,突出 “双亚冬之城” 的历史对比与绿色科技赋能,如对亚布力滑雪场改造、智能穿戴设备的介绍,强化赛事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联性。

极寒战场上的多维聚焦——亚冬会报道项目的突破与挑战
本次赛会我的第一个任务是拍摄亚冬会火炬传递,作为大型赛事火炬传递的跟拍摄影记者,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对历史瞬间的定格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捕捉。火炬传递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象征,更是文化、情感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在拍摄中,我深刻体会到 “瞬间即永恒” 的意义——火炬手与观众互动的真挚笑容、火炬与城市地标辉映的壮丽画面、传递途中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多元场景,都需要摄影者兼具敏锐的观察力和叙事意识。拍摄时需提前研究路线、熟悉火炬手背景,并预判可能的高光时刻,例如交接仪式、特色民俗表演或特殊人群参与环节。此外,团队协作至关重要,与亚冬会组委会、执委会及安保部门的实时沟通能确保不错过关键节点,而灵活调整机位和视角则能让作品兼具新闻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火炬传递拍摄面临多重考验。首先,拍摄环境不可控:传递路线长、时间紧凑,天气突变、人群遮挡、光线变化等问题频发;其次,动态捕捉难度大,火炬手移动速度快,需在短时间内完成构图、对焦和曝光调整,稍纵即逝的瞬间难以重拍。此外,设备负重与行动受限也是痛点,长焦镜头等器材在皮卡车中移动不便,而严格的安保措施常限制拍摄点位,导致角度单一。最后,如何在重复性场景中挖掘新意——例如不同城市传递仪式的同质化流程——同时平衡官方宣传需求与媒体创意表达,是对摄影记者专业素养的深层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我总结出了 “预判、技术、突破” 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首先是预判层面,提前实地踩点,制订分路段拍摄计划,标记最佳位置与备选方案;与相关方保持沟通,获取火炬手交接时间、表演环节等关键信息。其次是技术层面,采用广角与长焦双机配置,应对多变场景,高速连拍与追焦功能确保动态画面清晰,随身携带轻便反光板或闪光灯解决逆光问题,调整 ISO 并利用环境光营造氛围。第三是创意突破层面,避开常规视角,尝试低角度仰拍突出火炬的崇高感,或捕捉围观群众的反应增强故事性;拍摄大场景,将火炬与城市地标、自然风光结合,凸显地域特色。此外,后期处理时通过色调调整与瞬间精选,强化视觉冲击力,让每一张照片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 “视觉火炬”。

在竞赛报道中,我主要负责亚布力雪上赛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以及相关发布会与颁奖典礼的拍摄。对于上述比赛,需综合把握赛事的动态特性与技术要求,结合经验积累与器材准备,才能捕捉到兼具艺术性与新闻价值的画面。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完成空翻转体等高难度动作,从起跳到着陆仅数秒,且动作连贯性强。例如,徐梦桃在亚冬会决赛中以精准动作锁定金牌,其空中姿态与落地稳定性成为评分关键。这些瞬间要求摄影师对动作节奏有精准预判。
比赛采用单跳淘汰制,如决赛三轮中选手需逐轮晋级,每一跳都可能决定胜负。男子决赛中,杨雨衡因落地失误失去竞争力,而李心鹏、杨龙啸、齐广璞等名将则凭借稳定发挥包揽前三,摄影记者需关注关键轮次,捕捉选手成败的戏剧性瞬间。此外,比赛在露天雪场进行,低温、风雪及光线变化(如逆光)对拍摄造成干扰。在亚布力赛场的多日比赛中,记者需应对不同时段的自然光条件,并确保设备在严寒中正常运行。在拍摄要点方面,我一般选择高速连拍与长焦镜头,为捕捉空中动作细节,需使用高速连拍功能(每秒 20 张以上)与长焦镜头(400mm 以上)追踪运动员轨迹。

此外,多机位布置。在起跳点、空中最高点及着陆区设置不同角度机位,例如徐梦桃夺冠时,三名新华社记者通过不同机位突出其空中姿态,而着陆区镜头则记录其稳定性。在关键动作捕捉方面,则聚焦起跳与空中阶段,定格运动员腾空瞬间的身体展开与旋转角度,如齐广璞在男子决赛中完成的四周翻腾动作。着陆瞬间则为整组照片的重要环节,成功或失败的判定多取决于落地稳定性,例如哈萨克斯坦选手多次因落地失误错失奖牌,这类画面极具叙事张力。此外,在情感与故事性表达方面深耕尤为重要。除技术动作外,还需捕捉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如徐梦桃完成动作后的振臂庆祝,杨雨衡摔倒后起身的坚韧瞬间,这些画面能增强报道的人文深度。
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要求运动员从近 50 米高的斜坡上下滑,通过起跳台跃向空中,完成空翻、转体、抓板等高难度动作。比赛注重动作的创造性和自由度,选手们常常会进行空中抓板、倒滑落地等表演,极具视觉冲击力,裁判根据动作难度、完成度、流畅性等要素综合打分。拍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摄影师反应能力的挑战。运动员的动作快速且难以预测,摄影记者需要时刻保持专注,通过不断拍摄和积累经验,才能捕捉到最具震撼力的画面。总结而言,对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与大跳台两项比赛的拍摄,需兼顾技术精度与艺术表达,通过预判、设备优化与故事化视角,才能将冰雪运动的力与美转化为永恒的视觉瞬间。

对于本次比赛赛后发布会和颁奖典礼的拍摄,我基本上会采用正面和侧面 45° 角度拍摄,避免人物面部被遮挡。全景拍摄则展现活动整体规模和主题,特写镜头则需捕捉人物表情和细节。在确保手持拍摄时画面清晰的前提下,设置相机对焦模式为伺服自动对焦配合高速连拍,以提高出片率。大型赛会的新闻发布会和颁奖典礼拍摄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对摄影记者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考验。我们需要提前与组委会沟通,了解活动流程和重点,确保不错过重要瞬间。在拍摄过程中,灵活调整拍摄角度和构图,避免画面单调。同时,合理利用现场光线,避免闪光灯的使用,以免干扰采访活动,更好地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为赛会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

冰雪光影的 “硬核” 武器——我的低温设备实战清单
本次亚冬会,我所使用的设备主要为索尼新一代全画幅微单旗舰 α1 II、α9 Ⅲ 两台机身,以及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与 FE 300mm F2.8 GM OSS 三支镜头与一支索尼 1.4 倍增距镜。索尼 α1 II 作为我的主力机身,在专业冬季运动体育摄影领域展现了多项技术优势,尤其在抗低温环境适应性、高速拍摄性能及智能化功能方面表现突出。

索尼 α1 II 的机身采用防尘防潮设计,关键部位配备密封橡胶圈,有效抵御雪地、低温潮湿环境下的灰尘和水汽侵入,确保设备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工作。新的 VG-C5 手柄能够安装两枚电池,延长了续航时间,即便在寒冷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长的拍摄时长。此外,机身散热系统优化减少了因低温导致的电池效率下降问题。这台机身搭配 5010 万像素 CMOS 传感器,支持 AF/AE 追踪,30 张/秒无黑屏连拍可精准捕捉滑雪、滑冰等高速运动瞬间,特别是预拍摄功能,能够有效记录按下快门前 1 秒的画面,避免错过突发动作。

在 AI 智能对焦与主体识别方面给与摄影记者较大帮助,这台 α1 II 的 AI 芯片与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实时识别人体姿态,其中包括被遮挡或背对相机的运动员主体,覆盖 92% 取景范围的 759 个相位检测点确保对焦精准度。出色的防抖性能,特别是 8.5 级静态防抖,即使在手持拍摄或低光环境下也能减少画面抖动,提升成片率。动态防抖增强模式则实现了视频拍摄时通过机身与镜头协同防抖,适应滑雪跟拍等动态场景。在高感光与画质表现方面,扩展 ISO 至 50,000,结合 BIONZ XR 处理器优化降噪,在弱光雪场或室内冰场中仍能呈现低噪点的高画质图像。
在第九届亚冬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决赛中。新华社记者-王松-摄-640x473.jpg)
在极寒环境下,相机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面临严峻挑战,或出现电池续航缩短、屏幕冻屏、操作响应变慢等问题。在我国东北零下 30℃ 左右的环境中,部分相机可能出现冻屏现象,需要通过暖宝宝等辅助手段恢复温度后才能继续使用。然而,本次采访中,索尼 α1 II 和 α9 Ⅲ 两台相机在低温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显示出索尼在高端设备上的技术优势。此外,相机整机密闭性的提升,减少了低温和冰雪对内部元件的影响。

另外,在极寒环境下拍摄时,不仅要依赖设备的抗寒性能,还需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和操作策略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例如在极端天气下,摄影记者需要穿戴多层保暖衣物,并定期活动身体以保持温暖,同时避免相机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将相机和电池放在贴近身体的地方,如内衣口袋中,用体温保暖。使用防水和防尘的相机包也很重要,以保护设备免受风雪侵袭。此外,我们还通过提前测试设备、携带备用电池和防护装备,以及合理安排拍摄时间,来应对极端低温环境。在极端天气前后,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所有部件正常工作。
在电池防寒、调整极端天气下的设备调校策略的同时,索尼相机凭借高速连拍、AI 智能对焦、顶级防抖及抗低温设计,成为冬季运动摄影的理想工具。对比同类产品,其在技术集成度和专业场景适配性上更具优势,尤其适合需要高精度捕捉动态瞬间的体育摄影师,其性能与可靠性在极端环境中体现出的价值,使其成为我拍摄本次赛事项目的优先选择。
破冰而行的镜头叙事——亚冬会报道的极寒美学与行业启示
从技术革新到情感共鸣,摄影记者在冬奥会、亚冬会、大冬会等大型国际冰雪赛事中不断积累拍摄经验,拓宽赛事故事挖掘及职业素养提升路径。在技术革新与设备应用方面,担负亚冬会等大型冬季体育赛事报道任务时,摄影记者广泛使用先进的摄影设备,其具备高连拍速度、全域追踪对焦、轻便的重量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捕捉运动员的精彩瞬间。一些记者还会携带具有防水、防尘、防摔功能的存储设备,以应对冰雪环境中的数据存储需求。此外,利用相机的以太网接入功能,实现即拍即传,提高工作效率。

在拍摄技巧与策略方面,注重赛前准备与规划。在赛事开始前,新华社摄影团队会进行详细的拍摄计划,包括选定拍摄地点、确定最佳拍摄角度和光线等。尤其是捕捉关键瞬间,关注运动员的情绪爆发瞬间,如夺冠后的欢呼、失误后的失落等,这些瞬间往往比单纯的动作照片更具感染力。此外,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关注运动员的动作,尤其是雪上项目中运动员的腾空与翻转动作。结合环境元素开展工作,在拍摄雪上项目时,将比赛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天气情况等元素结合起来,追求一种 “天人合一” 的效果。摄影记者还需要与体育竞赛方、主转播商等其他领域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在同一空间中的多个领域并行顺畅,互不影响。

第二,注重赛事故事挖掘、寻找赛场内外的温暖瞬间。通过镜头捕捉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喜怒哀乐,如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沮丧、队友之间的鼓励与支持等,这些情感瞬间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了解运动员的背景、经历和梦想,挖掘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展现他们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从而讲述更生动、感人的故事。除了比赛本身,赛场外的温暖瞬间也值得关注,如观众的热情支持、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内容能够丰富报道的内涵。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故事线索,能够通过独特的视角挖掘到感人故事。
第三、提升职业素养路径、不断学习新技术。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拍摄技巧、设备操作方法以及后期处理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参与更多的大型赛事和活动,积累丰富的拍摄经验,提高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增强新闻敏感性,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快速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拍摄点,及时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瞬间。

积极关切社会热点、文化背景和人性情感,增强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包容,从而更好地挖掘和讲述赛事故事。特别要注意的是,记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尊重事实,真实、客观地报道比赛情况,避免虚假报道和误导性信息。在拍摄时,不影响运动员的比赛和观众的观赛体验,遵守赛场规定和秩序,展现摄影记者的专业韧性。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