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与回望”:五位华人摄影师的集体展览

“凝视与回望”:五位华人摄影师的集体展览

近日,五位新兴华人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在东南伦敦的 MMX Gallery 展出。该画廊自 2014 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发掘摄影界的新锐力量,本次展览是其首次举办以华人摄影师为主的群展。

本次展览由活跃于国际艺术与纪实摄影领域的艺术家宋世嘉(Shijia Song)策划,聚焦摄影领域一个长期存在、持续被探讨的议题——“凝视与回望”。在宋世嘉看来,这种 “看” 与 “被看” 的动态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起点,更折射出多重社会与美学的维度。五位参展艺术家皆拥有跨文化背景,借由各自敏锐的视觉语言与多样的媒介策略,对这一主题展开回应,邀请观众重新思考自己在 “观看机制” 中的位置与角色。

在《泊园志异》系列中,潘珺娴(Junxian Pan)以细腻的视觉语法回应自我身份的复杂感受。提出 “浮萍式身份” 的概念——一种游离于故乡与他乡之间、始终无法安放的漂泊状态。她说,在面对异文化环境时,自己就像一幢敞开的建筑,任凭外界的风穿堂而过。在她的作品中,半透明窗面、自然柔光、手部姿态、圣像与电线交织的环境,构建出一种 “非地性”(non-place)的空间感。作品在柔和的视觉调性中暗藏陌异与悬疑,让人陷入对于 “在别处” 的心理回响。潘珺娴(Junxian Pan)通过镜头凝视的不只是外部世界,更是自己内心那始终未尽的 “归属” 命题。

刘雯茜 (Wenqian Liu Vincy) 此次展出的作品《高原·牧歌》来自其系列《Echoes from the Dust》。作品拍摄于青藏高原,一头独自伫立的牦牛置身于广袤的变幻天空之下。以极简而充满象征意味的构图,赋予信仰与个体经验之间以视觉张力。牛,在弗洛伊德式的框架中象征 “本我”,在梦象中是欲望的化身,在荣格式集体无意识象征中成为人之本能与社会面具之间的隐喻。在这幅作品中,牦牛成为观看的核心:既是观看的对象,也是观看自身的镜像,唤起观众对于信仰、身份与存在的深层辩思。作品低调却震撼,提供了关于 “观看” 的另一种精神维度。

《陶瓷坟墓》系列创作于艺术家在景德镇采风期间。乔凌 (Ling Qiao) 拥有计算艺术的学习背景,近年来将关注点转向生态与文化可持续议题。在景德镇这个陶瓷之都,每年数以万计的废弃陶瓷被集中丢弃。她用九幅摄影作品凝视这一景观,作品以特写与远景交替呈现,视觉节奏张弛有度,色彩控制极具层次感,既展现了废弃物堆积的现实冲击,也唤起人们对于文化生产方式的再思考。乔凌 (Ling Qiao) 的作品不仅是生态的记录,也是文化工业与艺术责任之间的反思连接。

相比其他艺术家更具议题驱动的创作路径,Ying Lexiong 的作品更像是一位随性旅者的视觉日记。《冰岛幻想曲》以游历冰岛期间拍摄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捕捉火山、冰川与黑沙滩等自然元素的交汇,展现出冰岛地貌的原始张力。摄影者以细致入微的眼光追踪光影变换与地质肌理,淡化人类存在,将观看权交还予自然本身。整个系列色调冷静,结构节奏和谐,观者仿佛在画面中与土地同呼吸,体验一种非语言化的视觉冥想。

作为一位以儿童绘本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严颖 (Anna Yan) 欣此次展出的是摄影作品《初夏的低语》。延续其一贯 “以小见大” 的视觉语言,以叶片与树干为意象,建立一种微观却富有哲思的自然叙事结构。采用全局与局部互文的摄影手法,在三角形的空间布局中表现出树与叶、时间与记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递进关系。这组作品没有惊艳的构图技巧,却以纯粹的感知经验构建了一种 “童话式的生态伦理”。

本次展览以艺术家们的视觉实践为起点,回应了 “凝视” 这一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机制的核心议题。在展览中,观看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信息过程,而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文化介入、社会参与乃至身份重构的主动行为。在策展过程中,展览充分尊重并采纳了艺术家的创作建议与表达偏好,力图构建一种艺术家主导的权力结构,突破传统的策展中心化逻辑。这种开放性的合作机制,体现了策展人宋世嘉(Shijia Song)所强调的理念:“观看从来不是中立的。”——始终是嵌入立场、经验与社会关系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策展框架与主题意识下,为边缘经验、个体叙事与跨文化声音搭建对话平台。在更广义上,这不仅是一场摄影展,更是一场关于视觉的实践,一次文化空间的重塑,以及一场对社会意识的唤醒。

分享到微信

首页 » 资讯 » “凝视与回望”:五位华人摄影师的集体展览

评论

匿名用户